
大象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 找空气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聚焦于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却又无形无色的空气,“找空气”一课作为关键起始,旨在引导一年级学生开启对空气的感知探索之旅。教材借助日常熟悉场景、简易实验,帮助学生从懵懂认知过渡到初步察觉空气存在、感受其特性,为后续深入学习空气知识筑牢基础,充分契合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需从生活实物感知科学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知晓空气无处不在,初步认识其无色、无味、透明等基本特性。 科学思维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培养简单逻辑思维,能对空气存在形式进行初步判断。 探究实践目标:学会运用感官及简单材料探究空气,提升动手操作与实践体验能力。 态度责任目标:激发对科学探究的热忱,养成细致观察、合作分享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存在,了解空气的常见特性。 四、教学难点 用简单实验清晰证明空气存在,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空气特性。 五、教学策略 情境导入策略:创设趣味生活情境,如“看不见的朋友”引发好奇,拉近科学与生活距离。 直观体验策略:安排丰富感官体验活动,触摸、闻嗅、观察等,助学生具象化理解抽象知识。 小组合作策略:分组探究,培养协作交流,碰撞思维火花,共享发现成果。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透明塑料袋、水槽、玻璃杯、气球、扇子、打气筒、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小卡片、绘画笔。 七、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位特别的朋友,它呀,看不见、摸不着,却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猜猜它是谁?(稍作停顿,观察学生反应)老师给你们一点小提示,当风吹过时,我们能感觉到它;我们呼吸的时候,它也悄悄钻进身体里,现在知道是谁了吧?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能猜出是空气。 设计意图:利用神秘朋友悬念,结合生活熟悉现象描述,瞬间勾起学生好奇心,将注意力聚焦到即将探索的空气主题,为新课开启轻松氛围。 感知空气存在 教师活动:大家都猜出是空气啦,那现在咱们一起找找它到底藏在哪儿。(拿出一个透明塑料袋)看老师手里这个袋子,咱们把它在空中挥一挥,像这样(示范动作),然后快速扎紧袋口,同学们摸摸看,袋子里有什么? 学生活动:依言操作,触摸塑料袋,感受其鼓起,交流发现。 教师活动:没错,袋子里鼓鼓的就是空气,那除了这里,教室里还有哪里有空气呢?大家快在座位周围找找,和小伙伴说一说。(巡视引导小组交流) 学生活动:四处观察,小组热烈讨论,汇报如桌洞、墙角、书本缝隙等地方发现空气。 设计意图:从简单易操作的塑料袋装空气实验切入,给予学生直观触觉感受;再拓展到教室空间寻找,将感知范围扩大,深化“空气无处不在”认知,小组交流锻炼表达与合作。 探究空气特性 教师活动:咱们找到了好多空气,那空气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老师这儿有个神奇的“水杯魔术”。(将一个玻璃杯倒扣垂直缓慢放入水槽,注意不让杯口倾斜)同学们仔细看,杯子里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全神贯注观察,描述看到杯子里没有进水。 教师活动:对啦,杯子里好像有个看不见的东西把水挡住了,这就是空气,它占着杯子里的空间呢。接下来,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些材料,有气球、打气筒、扇子,大家动手玩玩,看看还能发现空气什么秘密,记得把发现画在小卡片上哦。(发放材料,巡视指导小组探究) 学生活动:分组兴奋操作,给气球打气感受空气可被压缩,扇动扇子感受空气流动,认真记录。 设计意图:“水杯魔术”以神奇现象激发探索欲,直观展现空气占据空间特性;后续小组自主探究材料,多维度体验空气可压缩、能流动特性,绘画记录培养信息整理,强化探究深度。 总结归纳 教师活动:大家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