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版(2024)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 空气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空气的特征》是2025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空气”中的重要一课。在学生已初步认识空气存在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一系列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且充满趣味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全方位探究空气的特征。如利用吹气球实验,让学生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借助挤压注射器,使学生理解空气具有可压缩性;通过扇风、闻气味等简单操作,帮助学生了解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的特性。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认识空气这一常见物质,还为后续学习空气的流动、热胀冷缩等知识筑牢根基,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切实感受科学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明确空气能占据空间、具有可压缩性和流动性,并能准确举例说明空气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目标:在经历观察、实验、讨论等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学会从具体的实验现象中抽象出空气的特征。 探究实践目标: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熟练掌握探究空气特征的简单实验方法,学会运用简单的图表或文字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态度责任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空气相关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和探索欲望,树立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点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空气无色、无味、透明、能占据空间、具有可压缩性和流动性的特征。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探究空气特征的简单实验方法,使其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相关实验操作。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并能够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深入理解空气特征的本质内涵。 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力,确保小组活动有序开展,提高合作效率,帮助学生学会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总结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五、教学策略 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现场展示实验过程、播放生动形象的相关视频、展示直观的图片等方式,给予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助力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比如在讲解空气能占据空间时,演示将杯子倒扣入水中,杯底纸巾不湿的实验,让学生清晰直观地看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实验探究法: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探究空气特征的实验,如吹气球、挤压注射器、扇风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探索和发现,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验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合理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小组实验中,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协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并积极分享实验结果和想法。 六、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透明塑料瓶、气球、水槽、水、注射器、吸管、扇子、透明塑料袋、纸巾、记录表格、彩笔;若干个大小不同的杯子、瓶子等容器。 教学工具:配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与空气特征相关的图片、视频,如气球在空中飘动、风吹动旗帜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准备实物投影仪,方便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之前我们一起找过空气,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那大家开动小脑筋想一想,空气是什么样的呢?它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