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根据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相关内容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在长江北岸集结兵力,准备统一全国。孙权手下大将周瑜驻守在长江南岸,刘备派诸葛亮前去联吴抗曹。“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而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让周瑜的算盘落了空,周瑜自叹不如。 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时已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基础,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阅读经验,逐步把握课文内容。还可以适当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而围绕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关键语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4.能大致读懂“阅读链接”中的原著片段,并能找到课文中对应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夜伏周郎。 2.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故事,猜一猜? 揭示课题《草船借箭》,齐读课题。 3.这个故事是根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相关内容改编。 二.学习字词,扫清障碍 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听写词语:周瑜、妒忌、诸葛亮 都督、委托、军令状 鲁肃、私自、四更 曹操、水寨、擂鼓呐喊 课文中有一个词写出了诸葛亮有谋略,有智慧,把这个词写下来。 (神机妙算) 对照大屏幕,自己批改并订正一遍。 说一说自己写错的生字,交流易错点和识记方法。 “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 “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四更”是现在什么时间?(凌晨1点到3点) 谁能说说“军令状”是什么意思? 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方面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主动学习课文中的四会字,课堂上以听写形式检查反馈,意在有意识去锻炼学生的这种能力。】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结合屏幕上的词语提示,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起因: 经过: 结果: 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时,根据写作顺序可以方便我们梳理信息,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本文的写作顺序方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课文中提炼出的词语为支架,巧妙的形成提纲,可以提高学生概括的准确性。在整个梳理概括中,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走进原著,感受经典 1.出示阅读链接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选自元末明初罗贯中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