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下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会写“蒜、醋”等15个生字,会写“热情” 等20个词语。 思维发展: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审美鉴赏:体会老舍“京味儿”的语言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文化传承: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体会老舍“京味儿”的语言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走近老舍 1.勾连旧知,回顾作者 出示老舍的照片,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 (1)学过的课文《猫》《母鸡》《草原》 (2)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2.补充资料,深入了解 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朱光潜 3.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的京味风俗画———《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初旬 骡马 娴熟 火炽 掺和 正月 白云观 店铺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一擦黑儿 摆摊儿 干活儿 (板书:儿化) 2.感受“京味儿”语言 (1)感受儿化音中的“京味儿” 出示句子: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 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 去掉“儿”对比读,感受儿化音展现的亲切? (2)感受方言中的“京味儿” 出示句子: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换词对比读,感受方言中蕴含的亲切。 3.整体感知 (1)校对预习第二题,修改 (2)发现交流:观察这张图,你有什么发现? A.北京春节时间很长。 B.北京春节很热闹,习俗很多。 C.哪几天尤其热闹? D.作者在写的时候,有详有略 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三、聚焦“腊八”,初步体会“俗白”语言特点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意思、很有趣,请在文中划出来。 2.交流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感受引用俗语展现的亲切与有趣。 (2)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对比“阅读链接”中的片段,体会老舍写得清楚明白。 探究:怎么写清楚的?(重点关注“———“( )”两个标点符号) (3)理解“俗白” 出示: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 师小结:俗、白是老舍语言的风格,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4)“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感受比喻的“精到”,体会语言的生动。 3.小结 出示:“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 老舍的文字,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用朴实俗白的语言,生动有趣的表达,让文字有了色彩。 4.迁移巩固 出示第二小节,读一读,从“俗白”语言的几个角度分析这段文字。 学生自主谈,重点关注:腊八蒜的泡法、颜色、味道写得很清楚 “色如翡翠”特别生动,让人感觉很好吃 “高醋”源于“高醋矮酱油”的俗语 四、小组共学,自主感受“俗白”语言 1.布置小组共学任务 (1)先各自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到老舍“俗白”语言特点的语句/语段。 (2)再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然后选择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