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图中这个小男孩是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散文家,世称“涑(sù)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反对王安石变法。后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后任尚书左仆射(yè)(即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不久辞世,谥号文正。 走近作者 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作品介绍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通史。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等。 史书体例 国别体史书,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代表作有《国语》《战国策》。《国语》旧传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所著,现一般认为是先秦史家编纂各国史料而成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纪传体史书,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它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重点人物介绍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陈寿《三国志》 孙权 吕蒙,东吴国大将。字子明。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 吕蒙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鲁肃 重点人物介绍 朗读课文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qīnɡ)/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qǐ)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shè liè),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è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