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重点 第一单元食物与消化 1、米饭到餐桌的过程:育秧→插秧→稻谷成熟→收割稻谷→晒稻谷→加工成大米→做成米饭。 2、食物有的来源于动物,有的来源于植物。 3、食物提供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矿物质。 4、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纸上按压会留下油迹;含有淀粉的食物遇到碘液后通常会变蓝色;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放在火上烧时,会产生烧头发的气味。 5、脂肪和淀粉可以为我们提供能量;蛋白质是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维生素是人体生长发育和调节生理功能必需物质;矿物质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如钙、铁、碘等。 6、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吃食物时,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米饭咀嚼后感到有甜味,是因为口腔内的唾液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7、保持口腔卫生应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时让医生检查牙齿。 8、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9、消化道的作用:口腔:咀嚼食物,初步消化淀粉;胃:通过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通过蠕动,促进大部分食物消化,并吸收大部分营养物质;大肠:通过蠕动,吸收一部分水和无机盐;肛门: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 10、人倒立着也能吃进东西,因为食物是靠消化道的蠕动推进的。 11、保护消化器官,应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要定时,不暴饮暴食,不吃不干净的、过了保质期的食物。 第二单元 溶解与分离 1、一定量的水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糖,食盐或白糖不能无限溶解,但白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大。 2、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是否搅拌、颗粒大小,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加热、弄碎。 3、在进行搅拌能否加快溶解实验时,相同条件是水量、水温和方糖要一样,不同条件是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实验结论: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4、在进行加热能否加快溶解实验时,相同条件是水量、方糖大小、放糖时间都要相同,不同条件是一杯水不加热,一杯水加热。实验结论:加热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5、把盐析出来的实验:用到的材料和工具有:食盐、水、烧杯、玻璃棒、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小勺。(往蒸发皿中倒入少许浓盐水,用酒精灯加热,加热时,要戴上护目镜,等看到有白色的晶体析出时,要用玻璃棒慢慢搅拌。搅拌时,身体不能凑得太近,以免蒸发皿中的盐粒溅出来烫伤皮肤。) 6、生活中的食盐来源有海盐、池盐、岩盐。 7、酒精灯的使用:①不能用燃烧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②不能向燃烧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③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火焰,不能用嘴吹;④酒精洒到桌子上开始燃烧时,要用湿毛巾将火盖灭;⑤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 8、把食盐中的沙子分离出来要用到过滤的方法,的要用到的材料有烧杯、玻璃棒、水、漏斗、滤纸、铁架台等; 第三单元 家庭用电 1、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形成了电流的闭合回路,我们称之为电路。 2、电池具有正极和负极,不能用导线直接把电池正负极相连,会造成短路。 3、我们只能用电池做实验,用家里插座板上的电做实验非常危险。 4、生活中人们一般用开关对电灯或其他电器进行控制。 5、人通常把容易导电的材料叫导体,把不容易导电的材料叫绝缘体。 6、手电筒不能亮了,可能的原因是:可能小电珠坏了;灯座松了,没有连接上;导线里面断了;小开关的连接松了,没有连接上;电池没有电了;电池盒连接松了;可能电池正负极接反了…… 7、安全用电常识:不要用湿手按开关;不要在电线上晒衣服;不在电线附近放风筝;不要攀爬变压器;不能在插座板上插太多电器;不在加热设备上烘衣服等。 8、防触电应注意: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可以躲在树下避雨;不能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不能好奇触摸开关、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