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猜一猜下面的内容对应的是《拟行路难》《登快阁》《临安春雨初霁》哪一首,说出你的理由? 《终于下班了,看看美景,才发现没什么朋友,自己喝酒吧,好想退休》 《出身寒门的我,进体制上个班可真难》 《做梦都想去前线,领导却给我安排了闲职,我失眠听了一夜的雨,这个破班,我是一天也不想上了》 鲍照 拟行路难 《出身寒门的我,进体制上个班可真难》 是鲍照不是“爆照” 才华横溢,神童 李白的偶像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李白:“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鲍照:“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我辈岂是蓬蒿人。” 寒门出身,进体制上班难 死在战乱中 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擅写乐府诗,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怀才不遇,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 (任过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一生沉沦下僚,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生平简介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项参军,在刘子项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文学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社会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初行时,以“唯才是举”为原则,后来中正多为世家豪族把持,评定人物重视家世,“计资定品”。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门阀制度,讲求门第出身。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 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题解———《拟行路难》(其四) 拟:摹仿,仿照。 ①《行路难》:是乐府旧题,本为汉代歌谣。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②后世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在按乐府日题创作的作品题目前多冠以一“代或“拟”字。 鲍照《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鉴赏1.2句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两句诗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1.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兴手法。 2.“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3.如此命运之人司空见惯,世间人如何挣扎,也逃不出这牢笼的束缚。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抨击了不合理的门阀制度,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①作者用反问句“安能行叹复坐愁”自我宽慰,表现了他面对因门阀不同而不能受到重用的人生态度:不哀叹,不忧愁。 ②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讽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①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动作、神态描写“行、坐”“叹、愁” ②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1、作者是如何表现“愁” 2、诗人因“命”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