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80774

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1404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区域,发展,差异,因地制宜,第一,课时
  • cover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案 认识区域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角度,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如何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发展。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理要素,知道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3.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 4.地理实践力: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材料,分析区域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重难点) 2.运用资料,学会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以及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不同区域发展程度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必须因地制宜,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发展重点的设定依据有哪些? 【自主学习】 一、区域发展 概念: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二、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为例: 1.开发早期 2.初级阶段 3.成长、转型阶段 【思考交流】 探究一 区域的发展阶段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以及统筹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我国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 不同区域发展程度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必须因地制宜,推行适宜本区域的发展战略。 1.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发展重点的设定依据有哪些?(综合思维) 提示: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经济发展水平。 2.在我国地图上找出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区域认知) 提示: 【针对性训练】 一个成熟区域的发展,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但许多区域由于发展时间短或起点高等原因,区域发展阶段并不完整,或者说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尚没有暴露出来。据此回答1~3题。 1.区域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再生阶段 B.再生阶段→转型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 C.转型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再生阶段 D.再生阶段→初期阶段→转型阶段→成长阶段 2.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原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3.资源型城市在区域发展成长阶段的特征,正确的是(  ) A.资源开采量明显减少 B.区域内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甚至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