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案 认识区域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角度,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如何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发展。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理要素,知道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3.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 4.地理实践力: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材料,分析区域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重难点) 2.运用资料,学会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举全国之力,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始建设自己的工业体系。仅“一五”时期,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60%的钢均产自东北,第一炉钢、第一架飞机、第一艘巨轮等1 000多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第一”都诞生在东北。东北成为我国石油、石化、煤炭、汽车与重型机械等大型国营企业的聚居地。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北地区沦为被改革开放遗忘的角落,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发展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甚至还落后于西部经济地带的省区。有经济学家用“东北沦陷”来形容东北经济断崖式下跌。下图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说明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自主学习】 一、区域的发展阶段 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特征 城市化与交通 对外开放程度 区域发展状态 人地关系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缺乏高水平的中心城市,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稀疏 区域开放程度较低,进出口贸易规模偏小 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工业化阶段 成长阶段 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趋于集聚。该阶段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第三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人地关系表现为明显的不协调 工业化阶段 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成长阶段后期,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社会问题 人地关系表现为明显的不协调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动力的转换。强调以创新为引领,以信息化、生态化、智能化、循环化为路径 形成城市群体系、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与信息网络 对外开放程度高 整个区域处于高水平的均衡发展状态 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思考交流】 探究一 区域的发展阶段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举全国之力,利用东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始建设自己的工业体系。仅“一五”时期,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60%的钢均产自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