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80803

1.2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2782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区域,发展,差异,因地制宜,第六,课时
  • cover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教案 认识区域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角度,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如何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发展。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地理要素,知道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3.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 4.地理实践力: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材料,分析区域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征。(重难点) 2.运用资料,学会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六课时 【新课导入】 十八洞村地处湘黔边界的湖南花垣县,是一个山环水绕的秀美山寨。全村200多户人家,人均耕地不过几分。过去,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穷地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缺乏现代工业,交通信息闭塞。村民靠种植玉米、水稻和外出打工为生,自给自足特征明显,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县平均水平的四成,贫困率高达50%。十八洞村早期发展水平较低,贫困发生率高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区域差异产生原因的分析思路 1.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形成原因 (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区域人类活动差异的形成原因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农业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 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 区域发展阶段的判断方法 【思考交流】 探究一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十八洞村地处湘黔边界的湖南花垣县,是一个山环水绕的秀美山寨。全村200多户人家,人均耕地不过几分。过去,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穷地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缺乏现代工业,交通信息闭塞。村民靠种植玉米、水稻和外出打工为生,自给自足特征明显,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县平均水平的四成,贫困率高达50%。 近些年来,十八洞村理清发展思路,对“精准扶贫”进行多方探索,着力走出武陵山区的封闭和贫困,积极融入市场经济大潮。村里因地制宜,不断改善对外交通,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大面积种植猕猴桃、油茶和绿色蔬菜,养殖湘西黄牛、家禽和稻花鱼,开发苗绣织锦,发展苗寨旅游,“农家乐”搞得红红火火。如今,十八洞村摘掉贫困帽,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1.十八洞村早期发展水平较低,贫困发生率高的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地处湘黔边界,山地地形复杂,交通信息闭塞。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缺乏现代工业,产业结构落后、单一。村民外出打工为生,劳动力流失。 2.十八洞村在贫困条件下如何脱贫致富的?(区域认知) 提示:理清发展思路,多方探索,发展市场经济。因地制宜,改善对外交通,发展特色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特色旅游业。 【针对性训练】 陕北高原靠山式窑洞主要分布在山坡、土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