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80969

七、找空气(教案)2024-2025学年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

日期:2025-02-2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184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空气,教案,2024-2025,学年,苏教版,一年级
  • cover
《找空气》教案 一、教材分析 《找空气》围绕空气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证明空气存在并探究其特征。教材以直观的实验和问题引导为线索,符合学生从直观感知到抽象认知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物质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空气密切接触,但因其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学生对空气缺乏清晰的科学认知。低年级学生好奇心旺盛、动手意愿强烈,但观察和分析能力尚在发展。教学中需设计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逐步构建对空气的科学理解。 三、学习目标 1.学生能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如挤压塑料袋感受气流、水中扎袋观察气泡等,有效证明空气的存在。 2.精准描述空气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且具有流动性的特征,并能通过实例和实验进行解释说明。 3.深度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显著提升观察、操作、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熟练掌握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方法,深刻理解并准确阐述空气的基本特征。 2.难点:透彻理解空气无固定形状和流动性的本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五、教学准备 1.为每组学生准备充足的塑料袋、水槽、水、气球、不同形状的容器(如正方体盒子、球体容器、不规则塑料盒)。 2.准备《找空气》PPT、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1.教师展示PPT中“我们周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试着把它装进袋子”的页面。提问:“同学们,在我们身边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神秘的东西,大家猜猜它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分享想法。 2.引出课题“找空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设计意图:利用PPT创设充满悬念的问题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积极的氛围,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二)证明空气的存在(12分钟) 1.教师引导:“现在,大家试试把空气装进袋子里,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分组尝试装空气,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PPT中“用你想到的或下面这些方法证明袋子里确实有东西”及后续证明方法的页面。教师介绍证明袋子里有东西的方法: 感受气流法:在塑料袋上戳一个洞,将洞口对着自己的脸,轻轻挤压塑料袋。引导学生感受:“当挤压袋子时,脸上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描述感受,如“感觉到有东西吹在脸上”。 水中冒气泡法:在没入水中的塑料袋上扎一个孔。提问:“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看到有气泡冒出。 3.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上述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同时填写记录单,记录实验现象和感受。 4.实验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这些现象都能证明袋子里有空气。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装空气,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PPT展示实验方法,为学生提供操作指引。感受气流法和水中冒气泡法直观且易于操作,能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获得空气存在的直接证据。填写记录单有助于培养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的科学习惯,小组代表分享结果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从他人的分享中拓宽思路,教师总结点评则强化了学生对实验结论的认知。 (三)探究空气的特征(18分钟) 1.探究空气的形状: 教师展示PPT中“给不同的气球充气,观察这些气球里的空气是什么形状的”页面。给每组学生发放气球和打气筒,让学生给气球充气,并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里的空气有固定形状吗?它的形状和什么有关?”鼓励学生讨论并发言。 教师总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它会随着装它的容器形状改变而改变。 2.比较空气和水的特征: 教师展示PPT中“比较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