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81458

[名师教案]四下语文 4.三月桃花水 教学设计和反思(2课时)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2932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名师,教案,四下,语文,三月,桃花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三月桃花水之美,感受春的自然美景,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感受文章的生动及语言的优美、意境的清新。 思维能力:学习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审美创造:借助朗读,想象画面,体会三月桃花水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解析 关注语言:语言优美、善用修辞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全文意境清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了三月桃花水的生机与活力。文章结构清晰,分别从水声如竖琴、水清如明镜两个方面来写桃花水,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关注情感:文章清新空灵,作者善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展现三月桃花水之美。在教学时应注意语言词句的解析,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注意随文想象画面,以想象画面为途径,直抵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绮、谈”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段,并体会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用意,感受课文“文字优美、意境清新”的特点。(难点) 4.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重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情景 教师总结前面所学知识: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在《古诗词三首》中欣赏到了鲜活又恬静的乡村美景,在《乡下人家》中感受到了农家不同时节独特、迷人的景致,在《天窗》中感受到了乡村儿童从天窗中获得想象的乐趣。 瞧,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后,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是啊,这潺潺的流水声就是春天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三月桃花水》,感受春之美吧!(板书:三月桃花水) 二、了解作者,走进作品 作者简介。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课件6) 2.读词语。 教师指导:注意要读准字音,“绮”是三声,“谈”是前鼻音。学生齐读。 3.多音字。 设计意图:出示多音字“和”的各种不同读音与释义,并让学生自主学习,辅以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与掌握多音字。 四、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桃花水”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的 读课文时要注意课前提示语。预设:桃花水就是春天河流解冻时的河水,也叫春水。这时桃花盛开,都洒落在水面上。我是从课前提示语“在课文中,作者把春水叫作‘桃花水’”这句话,以及阅读第2自然段知道的。 教师总结:非常正确!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正值河水解冻,人们把春季泛滥的河水称为“桃花水”或“桃花汛”。 教师引导:三月的桃花水是什么样子的 你能用课文中的原句来回答吗 预设1: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板书:听觉 春水如竖琴 多变 轻柔 动听) 预设2: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板书:视觉 春水如明镜 干净 清澈 明亮)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桃花水“声如音乐”“清如明镜”。 4.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文章大概内容:请你抓关键语句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分别讲了些什么 预设: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3~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7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阳春三月,大地回暖,河流苏醒,桃花盛开的美丽画卷;第二部分写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庄稼,装点春天;第三部分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个句子直观地表现了作者对桃花水的赞美 交流汇报:“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理解“沉醉”的意思,感受中心句的表达作用。 6.互动课堂,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运用学习《乡下人家》的方法,发现并标注出文中优美的语句,小组交流,说说朗读体会。 学生交流。 (1)教师提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