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初步导入 在北宋期间赵普为宋太祖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兵打仗,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被封为宰相,但是宋太祖死后,很多人认 为赵普他一生没有学习兵法,也没有学习权衡之道,只是读了《论语》当宰相有点不恰当。这个时候新皇帝赵匡义问他是不 是这样的,赵普告诉他说,用半部论语就能够帮助治理天下了。 这个典故出自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用来强调学习儒家 经典的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中的某些篇章,来探究个人素养与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的关系。 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 的思想主张。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文言基础知识。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 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提升思想品 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提升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 01 02 03 学习目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 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 易 》 , 作《春秋》。语录体《论语》记录了孔子许 多重要的言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莲 花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 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 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 可知也。"(《论语 · 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 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知人论世 (二)思想观念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 罚不中,刑踟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 ·子路》)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 ·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二)思想观念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二)思想观念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 "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 仁者也。"(《论语 · 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 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体式基本知识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 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 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知人论世 相关链接 《论语》基本知识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研究孔 子思想的主要依据。。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在内容上,以教育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