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2025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考试 重写,使昌耀成为了在整个中国当代诗歌史上都很罕见的能够“超出”时代限制 的杰出诗人。 语文试题 (摘编自王家新《论昌耀诗歌的“重写”现象及“昌耀体”》,有删改) 注意事项: 材料二: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昌耀的诗歌风格一方面是对苦难过往的咀嚼和回味,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向世人暴露残酷的真相和精神的疤痕;另一方面其又表达出对自身才华无人赏识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的哀愁,呈现出弧芳自赏的落寞之感。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身披“枷锁”的悲苦岁月是诗人记忆中不能触碰的禁区,那段时光所带来的 一、阅读 剧痛与恐惧永远是其心灵难以愈合的创伤。昌耀的诗歌是对自身遭遇的一次怀着 愤懑和哀怨的回望,诗人充满自传色彩、注重“个体”感受、独白型的、含蓄隐 (一)阅读I 喻的诗歌风格,可看作是对五十年代以来逐渐口号化、模式化、具有高度的宣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鼓动性和斗争性,以颂歌与战歌为基本类型,传达集体人群共同情绪、强调“大 材料一: 我”、直抒胸臆式的诗歌主流的有力反叛,其体现了昌耀本人审美精神的某种叛 在我看来,昌耀对于自己早期作品的否定和彻底改写,完全体现了他对诗歌 逆个性。 标准新的认定,也体现了他重写自己一生的意志和决心。他要以他成熟期所确立 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历经时代剧变考验的昌耀,对于人生与生命有了更深 的“尺度”来严格考量自己。不仅是重写旧作,他还要让那个一直带在他身上的 刻的思考和认识,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也开始从自哀自悼延伸到对人类命运的悲悯, 年轻苦役犯重新出来说话,这就是诗集中那些落款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实则 呈现出形而上的哲理意味。 明显写于八十年代、并且“属于八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个一生都 从个人的生命历程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是昌耀作为一名诗人的内在自 在寻求“救赎”的诗人,重写旧作就是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他要留下一个他 觉。面对“向死而生”的人生困境,诗人怀着悒郁、痛楚和无限的悲悯,向世人 自己可以接受,也可以面向未来的一生。纵然这给人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昭告万事万物终将消散的残酷真相,但是作者并非是要刻意宣扬生命的荒诞和虚 但这就是昌耀。他最终要奉献的,是一部他用全部生命铸就的“命运之书”,而 无,而是希望“以否定的审美方式对生命价值给予诗意的肯定”。 非一部面目混乱、良莠不齐的全集或选集。 昌耀并未对悲剧的人生完全绝望,但至于出路如何,诗人仍旧顾虑重重。不 昌耀早年的创作从总体上并没有“超出”他的时代,他的惊人在于后期的创 可否认的是,作者以自身“头戴宿命的荆冠”(出自昌耀《宿命授予诗人荆冠》) 作及其“重写”。昌耀并非一个先知先觉的天才,他也不是那个时代的“例外”。 为例,呼吁人们正视命运的挫折和生存的价值,这足以体现其心系苍生、胸怀天 他的惊人的成熟,也是经过了历史“回炉”和淬炼才达到的成熟。正是在复归后 下、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和伟大魄力。 的八十年代,昌耀在思想和精神上摆脱了早年的盲从,获得了重审过去和自我的 昌耀对先前的作品进行改写或重写诗歌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八十年代,在昌耀 历史眼光;而在历经曲折和磨砺后,他也有了更为自觉的美学追求,有了进行“重 公开发表或收入诗集的作品中,部分创作于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在落款处都会有某 写”的语言和艺术功力,以把一切都纳入到“有方向性的写作”中来。 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