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85873

2024浙教版七下科学 4.1 探索地球表面 第3课时(课件 28张PPT+视频+学案+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4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131407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教学设计,学案,视频,PPT+,28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七下科学§4.1探索地球表面(3)教学设计 课题 4.1探索地球表面(3)……地形的变化 单元 四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浙教版七下第四章第1节《探索地球表面》的第2课时,主要介绍地形的变化。上一课时中学生已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类型有多种,本课时则进一步探讨各种地形形成的基本原因。教材从内力与外力作用两方面来地形发生改变的原因,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动力来源和变化原因;使学生明白地形是不断变化的,海陆变迁、沧海桑田都是地形变化的证据;明白地形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内力作用使地势趋向起伏,外力作用使地势趋向平缓。本节内容也是后续学习地球板块、火山和地震等内容的基础。 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地形的形成是地球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对地形的影响及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能描述影响地形变化的外力作用;科学思维:能说出几种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 探究实践: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改变。态度责任: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形成某种地形主要原因,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目的。 重点 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难点 不同的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1、陆地地形主要有 、 、 、 和 等; 2、用于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形图是 ; 3、等高线地形图上,鞍部是 处,山谷是 处;山脊是 处;悬崖陡峭处的等高线 。 4、读图: (1)A点海拔为 ,AB的相对高度为 ; (2)两条上山路线, (AB或CD)更省力些,原由是 。 导入: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了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在几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一片海洋。可见地壳是在变动的,地形也是在变化的。 是什么力量让沧海变桑田?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内力作用使地形发生变化 1、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的巨大能量,改变了地表形态,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 2、内力作用使地形变不平: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具体体现为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等。 4、地壳变动的证据: 证据1、岩层的断裂和弯曲。 证据2、地表的褶皱。 证据3、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 证据4、地壳的升降运动。 讨论交流: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壳在不断地变动? 参考: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②火山、地震; ③地中海面积缩小; ④海底有古河道痕迹; …… 二、外力作用使地形发生变化 1、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生物的侵蚀作用,等。 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2)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而持久的。主要作用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 2、流水作用改变地形: 在降水比较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 (1)流水的冲刷作用: 如,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和雅鲁藏布江年复一年冲刷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条大峡谷。 流水的冲刷使疏松的黄土高原变得沟壑纵横。 (2)流水的侵蚀作用: 流水也会使石灰岩溶蚀,形成许多溶洞。 (3)流水的航运作用: 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形成平原和三角洲。3、风力作用改变地形: 在降水比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城堡和沙丘等地形。 4、冰川的作用: 在高寒地区,在冰川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等地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