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86800

14 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1553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山水,画的,意境,课稿,2024--2025,学年
  • cover
14 《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 说教材 《山水画的意境》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漫谈山水画》一文中探讨意境的部分,是一篇较为典范的文艺论文,本文侧重理论探讨,重在阐发“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倡学生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说学情 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说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兴趣,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语言运用: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梳理文中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思维能力: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审美创造: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难点: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说教法学法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本篇课文的教学,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学习思辨的方法,体会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还要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一)导入新课 欣赏山水画,谈谈你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刚才同学谈到了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说得都很好,说出了它们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追求,比如留白、重神似、重意境营造、以墨色浓淡表现画面层次等。李可染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家,深谙山水画艺术,那么在他看来,山水画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让我们进入《山水画的意境》一文的学习。 (设计意图:引用图画进行导入,让学生赏析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意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山水画意境的初步认识,为新课的学习铺垫情境。)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 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4.请大家再读课文,抓住每段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以提纲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上述探究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难度层层深入,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目标导学三:深入探究,理解文本艺术内涵 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请结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