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89238

第一单元买菜——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数学

日期:2025-04-20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1276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一,单元,买菜,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 cover
《买菜———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估算意识。 3. 感受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2. 难点: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买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提问:“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情境图,找出“1 把油菜 1.25 元,1 把芹菜 2.41 元”等信息,提出如“买 1 把油菜和 1 把芹菜大约要付多少元”“售货员收 3.66 元对吗”等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买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20 分钟) 1. 估算(5 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估一估,买 1 把油菜和 1 把芹菜大约要付多少元”,引导学生思考估算方法,组织小组交流估算结果。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估算方法,如把 1.25 看成 1,把 2.41 看成 2,得出大约要付 3 元;或把 1.25 看成 1.5,把 2.41 看成 3,得出大约要付 4.5 元等。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为后续精确计算提供大致范围,同时通过小组交流拓宽学生的思维。 2. 探究计算方法(10 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售货员收了 3.66 元,对吗?”,让学生尝试计算 1.25 + 2.41。巡视学生的计算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学生活动:尝试自主计算 1.25 + 2.41,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 1 元 + 2 元 = 3 元,0.25 元 + 0.41 元 = 0.66 元,再合起来是 3.66 元;有的学生可能会借助竖式计算。然后在全班交流算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减法计算及总结(5 分钟) 教师活动:提出计算 3.66 1.25 的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算法,最后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活动:独立计算 3.66 1.25,同桌交流算法,如先算 3 元 1 元 = 2 元,0.66 元 0.25 元 = 0.41 元,合起来是 2.41 元;或用竖式计算。在全班汇报时说明计算过程,参与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减法计算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巩固练习(10 分钟) 1. 基础练习(5 分钟) 教师活动:出示用竖式计算 1.25 + 0.74、2.76 2.1 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巡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组织集体订正。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竖式计算,板演的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认真计算并观察板演情况,参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 2. 应用练习(5 分钟) 教师活动:呈现生活中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如购物、计算长度等实际情境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和方法。 学生活动:认真读题,分析问题,独立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和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3 分钟) 教师活动: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回顾本节课内容,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