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 卫· 科 波 菲 尔(节 选) 学习目标 突破困境 终将成长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典型人物的形象。 壹 贰 叁 肆 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把握小说主题。 体会本文独特的叙述角度带来的艺术效果。 了解作家生平及创作背景,理清小说情节。 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812年2月7日 去世日期: 1870年6月9日 出生地: 英国,英格兰,汉普郡,朴茨茅斯 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曾在皮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5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了 解 作 者 狄更斯出身寒微,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 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 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了 解 背 景 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促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 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范畴,为我们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涵盖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 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代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但实际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小说也带有自传色彩,许多内容的取材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全书以深刻反映作家个人生活和际遇为基调。 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 自传体小说 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 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 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 本课关联知识 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 于1849至1850年间,分二十个部分逐月发表,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当时由于英、法革命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更加嚣张,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 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 了 解 作 品 序幕( 1-5段) :“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 6-23段) :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 24-44段) : 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 45-51段) : 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 52-54段) :“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课文分层解析 人 物 分 析 大卫·科波菲尔 善良、敏感、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