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90852

15 无言之美 导学案( 教师版+ 学生版)-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7次 大小:934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无言,之美,导学案,教师,学生,-2024--2025
    15《无言之美》导学案 (学生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议论文语言严谨雄率的特点,学习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 思维能力: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审美创造: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理解本文中的美学意义,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三、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文本探究】 1.请你结合作者的任意一则论据,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2.体会下面一段话,说说你品味到“无言之美”的例子。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 如《孤独之旅》,文章结尾仅以鸭子下蛋结尾,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鸭下蛋了杜小康可能就要回去了;杜小康也许要抒发自己长大的感慨了。作者不出一言,而像是以千言万言促使着我们在脑中构造图景,这就是一种“无言之美”。 【板书设计】15《无言之美》导学案 (教师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议论文语言严谨雄率的特点,学习文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 思维能力: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审美创造: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理解本文中的美学意义,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明确:“言不尽意”。 三、细读感悟 1.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还能达到美吗?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也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 3.作者从哪些方面证明“无言”也能产生美?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一共从五种艺术入手,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无言”也能产生美。 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以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 以文学作品的含蓄之美凸显无言之美; 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 从戏剧中“静”的表现来突出无言之美; 从雕刻艺术的低眉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4.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