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高级中学 《向心力》教学设计 《向心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本节内容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向心力”是圆周运动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学习《生活中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的运动》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节课是在上一节内容“向心加速度”的基础上展开的,符合认知规律,主要解决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的大小、向心力的方向,向心力的应用这几个问题。 3.教材内容与体系安排 教材先让学生获得向心力的感性认识,从而给出向心力的定义,再由向心加速度表达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接着利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最后分析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中的向心力,并探究分析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了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时,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2.技能基础:学会了处理曲线运动的重要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而且已经掌握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研究了平抛运动。 3.思维障碍: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在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由于向心力是一种学生感到陌生的力,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实验,使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一华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 (2)体验向心力的存在,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3)掌握向心力的表达式,计算简单情景中的向心力。 2.科学思维 用变速圆周运动的方法研究一般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中“微元”的思想。 3.科学探究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思考和探究,理解向心力;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相互交流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实验体验向心力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的欲望;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向心力的来源,大小和方向应用向心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向心力的来源,应用向心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演示法 通过演示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贴近生活。同时引导学生渐渐寻找问题的答案。 2.实验探究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物理实验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本节教学注重让学生设计实验,从而寻找问题的答案。 3.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教师形象生动、富有启发的讲解,以点拨、启发学生。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探究的思想,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又讲授必要的物理知识。如最后引导学生分向心力的来源,总结归纳向心力的特征。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引出概念;事例剖析、分析来源;理论推导、定量分析;实验探究、验证结论;知识迁移、拓展延伸;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花样滑冰”视频。 【播放视频】播放“花样滑冰”视频:两名运动员在冰面上做圆周运动。【启发思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而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力是什么?这个力又有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