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92445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4次 大小:38896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北省,预测,PDF,试题,语文,学期
    秘密★启用前 2025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 高考信息联考卷(一)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包容性这一突出特性,最早比较鲜明地体现在中华文明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中。“协 和万邦”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协和万邦是基于几千年前郭国林立、分族而居的政治和社会情形提出来的,极 其凝练地表达了古圣先贤对处理各邦国和各民族之间复杂关系的基本准则和政治理想。 所谓“和”,是用安抚、协调的措施来对待邦国之间的矛盾,这就使大小邦国之间能够建立 一个和同的社会秩序,民众得以安定。这一理念在后世的儒家经典中得到继承和发展,尤 其体现在“诸夏”与“夷狄”的判定标准上。 古代中国被称为“诸夏”,周边民族被统称为“夷狄”。孔子认为“诸夏”和“夷狄”之间 存在共同的道德标准,而且“夷狄”也有长处。孔子《春秋》称原先被视为“夷狄”的楚国国 君、吴国国君为“楚子”“吴子”,即与上述孔子的理智态度相照应。孔子对所谓“夷狄”的开 明态度,深深影响了《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以文明程度来区 分夷夏,而不是把种族作为评判标准。同时,《春秋公羊传》还认为,经过长期融合,最终能 够彻底消除克夏之别,达到“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的理想境界。 孔子开启的夷夏可变论影响深远,不仅被董仲舒、何休等大批思想家传承和弘扬,而 且成为后世王朝所共同遵循的原则,从而建构起一套极具开放性、灵活性又十分稳固的文 明秩序。从中国历史的整体演进看,政治大一统和交流融合无疑占据主流地位,代表了历 史前进的方向。自秦汉统一局面形成以后,很多君主都强调“四海一家”。汉武帝提出要 “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唐太宗说“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历史证明, 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开放包容、团结和谐,无论文化如何多样、族群如何多元,彼此 间总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最终融为一体。中华文明的演进模式是周边共塑中原、中原 反哺周边,是多方的互化,而不是单向的同化,这是中西方文明演进的重大差别。 (摘编自刘永祥、陈其泰《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语文试题(一)第1页(共8页)2025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卷) 高考信息联考卷(一) 语文 参考答案 1.A【解析】错在两点:一是“吴、楚两国的道 会秩序,民众得以安定”,可知协和万邦的目 德标谁与诸夏相同”,原文只是说“存在共同 的。从材料二首段“全球化的发展图景愈加 的道德标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道德标 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及末段“在全球 准都相同;二是“孔子并未视之为夷狄”,原 化发展格局下”可知,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提到“孔子对所谓‘夷狄’的开明态度”表 概念的背景是“全球化发展格局”。从材料 明,孔子并不是不把吴、楚看作夷狄,他之所 二末段“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的合理 以称“楚子”“吴子”是由于态度开明。 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发 2.B【解析】错在“让包括唐太宗在内的许多 展,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可知构建人 君主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开放包容的心理”, 类命运共同体的性质一新时期中国努力 强加因果。 实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