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92536

5 《雷雨(节选)》课件(共5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2-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3次 大小:366439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雷雨(节选),课件,54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曹禺 雷 雨 学习目标 掌握戏剧基础知识,梳理角色间的关联,紧握剧本的核心冲突。 学会透过对话和舞台指示去洞察角色的内心世界,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 领悟剧中展现的阶级矛盾的深远含义。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戏剧中矛盾产生、发展、解决的过程。) 人物语言(台词) 舞台说明(给演员、导演提供的说明性文字。人物表情、动作、道具、剧情的时间、地点等。) 戏剧基本要素 要适合舞台表演 要有戏剧冲突 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戏剧文学的特点 文体知识 戏剧 舞台说明 幕和场 文体知识 戏剧 这是关于协助导演与演员把握剧情,提供演出中需注意的细节描述与阐述的语言。 所谓“幕”,就是指舞台大幕的开启一次,代表戏剧中一个较为完整的部分。而“场”,则是指舞台二道幕的开启一次,它标志着戏剧中的较小段落。 剧作特色 “三一律”是西方古典戏剧的核心准则,强调剧情在时间、地点及行动(情节)上必须保持一致。 《雷雨》恪守“三一律”原则,即剧情限定在一天(一昼夜)内展开,场景集中于一处,且情节紧扣单一主题。 曹禺 (1910.9.24—1996.12.13) 走进作者 原名万家宝,字小石,他源自湖北潜江,诞生于一个衰落的封建官僚世家。曹禺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领域的巨擘,被尊称为“现代戏剧之父”。自幼跟随继母游走于各大戏院,耳濡目染,戏剧的火种便深植其心。他创作了《雷雨》(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里程碑)、《日出》、《原野》和《北京人》等杰出剧本,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走进作者 1922年,踏入南开中学的大门,并加入“南开新剧团”。 1925年,开始涉足戏剧表演领域。 1928年,进入南开大学深造。 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阅读欧美文学作品,尤其钟爱古希腊悲剧以及莎士比亚、易卜生等大家的作品。 1933年,23岁时创作出处女作《雷雨》,震撼了整个文坛。 1935年,发表《日出》,确立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他作品包括《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 《王昭君》、《家》(改编自巴金小说)等。他曾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职务。 走进作者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作品背景 曹禺诞生于一个衰落的封建家庭之中。在青春年华,他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阴暗面,内心涌起了强烈的反抗之情。经过数年的孕育与构思,他在1933年,即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雷雨》。谈及创作初衷,他表示,《雷雨》是“在缺乏阳光的日子里诞生的果实”,“在那个时代,我怀着反抗的决心,因为旧社会的昏暗和腐朽让我无法妥协生存,因此我提笔写作。《雷雨》是我发出的第一声叹息,也可能是一声呐喊”。他还说,“创作《雷雨》是出于情感的迫切需求”,“仿佛有一股情感的洪流驱使着我,我在倾泻着被压抑的愤怒,批判着中国的家庭与社会”。 解 题 ①《雷雨》乃一部卓越的现实主义悲剧作品,描绘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纷争。这些矛盾在“天气更加阴郁、闷热,沉闷潮湿的气息令人极度烦躁”的午后达到顶峰,最终导致这个充满罪恶的家庭土崩瓦解。整个故事的背景与情节都与雷雨紧密相连,其高潮与悲剧的发生均集中在电闪雷鸣的暴风雨之夜。 ②“雷雨”富含象征意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压抑氛围中,预示着一场巨大的雷雨即将来临。这深刻映射了中国社会正在酝酿的一场重大变革的现实。 时间集中:一天 地点集中:鲁家,周家 事件集中:周家内部及与鲁家的矛盾冲突 冲突集中:爱情冲突、阶级冲突 剧作特色 四幕剧《雷雨》的故事压缩在一天之内展开,具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