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课时 做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者 政治认同: 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具备文化自信,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坚守并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弘扬中华人文精神。 道德修养: 弘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向榜样学习,争做向上向善的好少年。 责任意识: 理解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会的文化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典故导入: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邻居走失的猪相似,邻居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的你就去拿。”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了家。过了几天,邻居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惭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的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2.情境导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有一期讲述了屈原以及《楚辞》背后的故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明明暗暗,惟时何为?”“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中的这些语句,让今天的我们深深感受到屈原勇于探索的思想精髓和情牵百姓的家国情怀。 (1)从屈原的作品及其故事中,你领悟到怎样的人文精神? (2)你还看过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与同学分享你的观后感。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做法。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做法。 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意义 弘扬中华人文精神的做法 难点 重点 活动一:材料分析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既博闻多才,又一心为国。为了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屈原辅佐楚怀王对内举贤任能、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富国强兵。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诬谤,流放了屈原。救国愿望破灭后,在极度悲痛的心境下,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高洁的人格,后世的志士仁人以屈原为精神楷模,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成一种血脉,也形成一种传统。唐代文秀的绝句 活动一:材料分析 结合屈原的故事,你领悟到怎样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有何重要作用? 《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赞美屈原全心爱国,遭受奸臣陷害,却宁折不弯的品格。宋代苏轼偶然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写下了五言古诗《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意义。 历史上的中华人文精神,渗透在诗书礼乐等精神文明的创造中,发挥了强大的熏陶教化、凝聚示范作用。 活动二:材料分析 材料一:孔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对于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指导作用。《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材料二:社会和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愿望。孔子曾言“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等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这些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 上述观点体现了什么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