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陆定一 核心素养 积累词语,了解历史背景,把握文章内容。 第一 揣摩语言,学习记叙文中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品味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第二 学习“老山界”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第三 工农红军 第一课时 壹 新课导入 在一年时间里,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了二十四条河流,经过了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新课导入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其主峰为广西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誉。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老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吧。 贰 长期负责党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品有《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模范党员,一门忠烈》等。 作者名片 伟大共产主义战士 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 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卓越领导人 (1906年6月—1996年5月) 陆定一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410个团和无数地主武装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题目解读 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 本文叙述的就是此次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叁 重点词语 满望 十分希望。 惊惶 惊慌。 细切 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苛捐杂税 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澎湃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酣然入梦 畅快地入睡。 索性 直截了当,干脆。 不可捉摸 不能够预料或猜测。 攀谈 闲谈。 肆 自主学习 时间的变化 地点的转移 人物活动 天黑--黎明之前 半山腰--山顶 下山 下午才动身 天色已晚了 天黑了才到山脚 半夜里 天色已晚了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 《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完成下表。 自主学习 时间的变化 地点的转移 人物活动 《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完成下表。 当天下午--天黑 山沟--山脚 沿山沟向上走,并与瑶民攀谈 山脚--半山腰 在山上露宿 次日黎明--下午两点多 继续爬山 两点多之后 半山腰--山顶 下山 天黑--黎明之前 小组合作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用如“走路难”三字形式概括,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完成表格。 难 三十里高,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 走路难 睡觉难 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 吃饭难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力气不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