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北京的春节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一.品读“腊八” 二.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提示 提示一:默读课文中描写“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的部分,思考作者重点描绘了哪些习俗。 提示二:仔细品读相关语句,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风俗特点的,圈画出关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怎么理解 “彩排”?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1.交流“小年” 这里的“彩排”一词具有特殊含义,并不是指表演前的彩排,而是说过小年就已经很热闹,预示着春节会更加热闹、隆重,所以“彩排”一词用上双引号。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热闹 中心句,统领全段。 2.交流“除夕”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除非……必定……”的句式,说明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非常重视,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正月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突出除夕的“闹”和大年初一的“静”。 3.交流“正月初一” 对比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第9自然段列举了哪些人的活动?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种类多 排比 4.交流“元宵”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用词丰富 练习:在括号内填入与红色词语意思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使句意完整。 1.这道题特别难,爸爸无可奈何,妈妈( ),爷爷是个老教师,也( )。 2.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二楼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八达岭长城( ),南锣鼓巷( ),什刹海( )。 三、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课文内容既有详写又有略写,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感受“京味儿”语言 1.浏览课文,在课文中画出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 2.看到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例句,读好加点词语的儿化音,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的意思,再用其他词语替换加点词语,在对比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