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导学案) 【自主学习】 1、字词注音 地壳(qiào) 仰之弥(mí)高 兀兀(wù)穷年 校(jiào)补 锲(qiè)而不舍 沥(lì)尽心血 赫(hè)然 炯炯(jiǒng)目光 群蚁排衙(yá) 函(hán)寄 目不窥(kuī)园 迥(jiǒng)乎不同 漂(piǎo)白 警报迭(dié)起 气冲斗(dǒu)牛 2、解词。 目不窥园: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衰微:(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潜心贯注: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合作探究】 1、思考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 答案: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答案: 领起本部分,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的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3、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答案: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4、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答案: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5、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答案: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6、作为学者方面闻一多,作者都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 《唐诗杂论》 严谨刻苦 学者方面 《楚辞校补》 孜孜不倦 《古典新义》 日夜不懈 (做 → 说) 7、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痛斥敌人;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点拨:思考文章的立意与选材,即这部分文字根据中心选择了哪些事情。 8、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答案: 闻一多最初只在昆明的青年中宣传民主。 (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答案: 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点拨:要善于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9、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可信,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点拨:后者的“说”,实际上就是“做”。因为当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口说,“说”与“做”是统一的。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导学案) 【自主学习】 1、字词注音 地壳( ) 仰之弥( )高 兀兀( )穷年 校( )补 锲( )而不舍 沥( )尽心血 赫( )然 炯炯( )目光 群蚁排衙( ) 函( )寄 目不窥( )园 迥( )乎不同 漂( )白 警报迭( )起 气冲斗( )牛 2、解词。 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 一反既往: 衰微: 赫然: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合作探究】 1、思考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