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94413

第十单元 课题2 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2-2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3754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十,单元,课题,常见,2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课题2 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以盐酸、硫酸的性质实验为例说明酸的典型化学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能用酸的性质解释金属表面除锈的原理,巩固、深化“性质决定用———的观念。 3.经过反思,知道可以从常见酸的存在、组成、变化和用途等角度认识酸的性质,形成认识一类物质的思路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以盐酸、硫酸的性质实验为例说明酸的典型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形成认识一类物质的思路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探究酸与指示剂反应 【引入】在完成课后实践任务时,有同学在厨房、卫生间的除垢清洁用品中发现了盐酸、草酸、柠檬酸等都可以用于除锈垢。看来不同的酸有相似的用途,用途反映性质,这些酸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布置任务一】探究酸能否与指试剂反应,你的预测依据是什么?怎样用实验验证预测? 组织学生交流。 【归纳概括】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完成任务一。 回答:根据第八单元所学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再结合课题1中醋酸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的实验事实,预测稀盐酸和稀硫酸也能够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设计实验:在白色点滴板孔穴中,分别加入等量稀盐酸、稀硫酸,再各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稀盐酸、稀硫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通过展示学生发现的真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性质与用途建立联系,巩固从用途推测物质性质的认识途径。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学习经验,联系物质的存在、用途,依据物质类别推测性质,为反思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做铺垫。 环节二:发现酸与金属的反应规律 【布置任务二】 1.回忆镁、锌、铁这三种位于氢前面的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现象。 2.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些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概括】酸与某些金属发生反应,生成该金属的化合物(盐)和氢气。 完成任务二。 回答问题1:实验现象都是产生气泡。 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上述反应都是置换反应,生成的单质都是氢气,另外一种化合物都是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盐)。 引导学生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 环节三:探究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规律 【布置任务三】 【提问】盐酸、硫酸都能用于金属除锈,金属锈迹主要成分是金属氧化物,由此可以猜测盐酸、硫酸具有什么性质呢?如何验证猜测呢? 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分析】稀盐酸、稀硫酸与铁锈之间反应的实验现象与化学方程式间的对应关系。 【提问】氧化铁属于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分别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生成物有什么共同之处? 【概括】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该金属的化合物(盐)和水。 【提问】利用以上反应可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除锈时能否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呢?为什么? 完成任务三。 猜测:稀盐酸、稀硫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设计实验: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属于金属氧化物,可以将生锈的铁钉浸泡在稀盐酸、稀硫酸溶液中,看是否反应。 实验验证。 交流实验现象:稀盐酸、稀硫酸与铁锈反应都是红色固体消失,铁钉变光亮,无色溶液变成黄色。 书写氧化铁分别与盐酸、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上述反应的生成物之一都是水,另一生成物是由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回答:不能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因为酸会继续与铁反应,造成铁制品的腐蚀。 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用途认识物质的性质,深化性质决定用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