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碱、盐 课题3 常见的盐(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从组成上认识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2.认识复分解反应,依据溶解性表判断一些常见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复分解反应的特征。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的特征及其判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提问】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盐”的概念,探究了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相关内容。 【过渡】碳酸钠不仅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还能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 说出盐的概念。 回忆碳酸钙、碳酸钠等与盐酸的反应。 回忆旧知,为下文探究做铺垫,引出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环节二:探究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演示】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实验。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现象和推论。 【追问】猜一猜,生成的沉淀物是什么? 【提示】观察反应前的物质,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推测生成物。 【提问】分析Na2CO3分别与氢氧化钙、稀盐酸的反应,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点? 【提示】从反应物、生成物化学式的角度再找一找。 观察并记录现象,分析反应的生成物。 回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了沉淀物。 从反应物含碳酸根和钙离子的角度分析,生成的沉淀可能是CaCO3。 共同点1:都在溶液中反应。 观察化学式,发现共同点2: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 通过实验探究,发展“科学探究与实践”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从元素守恒的角度猜测生成物,引导学生基于现象进行推理。 理解复分解反应两个特点:在溶液中发生、交换成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环节三:认识复分解反应 【讲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给出几组复分解反应,引导学生关注“交换成分”。 【归纳】分析物质的组成是认识物质和变化的重要途径。 【提问】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可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归纳】若物质具有相同的组成和结构,可发生相似的变化,具有相似的性质。 【提问】前面学过的酸碱中和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猜一猜相同的生成物。 【演示】NaOH、BaCl2分别与CuSO4反应实验。 【提问】上述两个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共同之处? 【追问】任意两种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 【讲解】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提示】如何判断生成沉淀?可参照“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 【提问】判断下列溶液混合后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从物质组成角度分析,加深对复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 观察思考,推测它们与盐酸反应的生成物,预测反应现象。 关注物质的组成。 回忆学过的酸碱中和反应,从“交换成分”的角度分析,总结出酸碱中和反应都生成了水。 观察并记录现象。 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组成,思考辨析二者都是复分解反应。通过分析现象得出都生成了沉淀。 倾听、思考、理解。 从“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出发,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发生。利用“交换成分”的特点写出化学方程式。 理解概念,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组成,为后续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做铺垫。 从“交换成分”的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 应用概念,从新的角度分析酸碱中和反应,加深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 引导学生认识结构决定性质。 通过实验探究,发展“科学探究与实践”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特点。 进一步加深对“交换成分”的理解。 环节四:归纳总结 【小结】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减少。 倾听思考,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