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课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进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描述:结合“设计巨人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学习内容分析: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图片师:老师这有一些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这是谁?手上拿了什么东西?师:金箍棒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放大)师:金箍棒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生:孙悟空生:金箍棒生:金箍棒放大了 。 生:缩小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讲授新课 任务一: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课件展示: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师: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组内说一说。师:你们是爱思考的孩子,如果右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教师巡视指导困难学生,并收集特殊作品。教师展示特殊作品。师:如果右图中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先说一说,然后再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困难学生,并收集特殊作品。教师展示特殊作品。课件展示:师:观察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放大和缩小后图形的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变。师:如何在方格上画出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师生共同小结:在方格纸上画出按一定的比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的方法:一看:看原图各边占几格;二算:计算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新图形的各边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后得到的新图形的边长画出新图形。 生: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生:设计巨人教室要先确定它的长和宽。生:巨人的身高是普通人的4倍,也就是把淘气教室的各个边放大4倍。生:4:1是比例尺,我们要画的图形的长和宽是图上距离,已知淘气教室的长和宽是实际距离。生:图上长方形的长是5,所以巨人教室的长放大4倍后是20,图上长方形的宽是3,所以巨人教室的宽放大4倍,就是12。学生尝试画出学生评议生:我们要画的三角尺是比的前项,巨人的三角尺是比的后项,按1:4缩小就是把各边的长度缩小到原长度的四分之一。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这一学习过程理解知识,学会思考,懂得交流,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了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课堂练习 基础题: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哪个图形是图A按1:2的比缩小后的图形?2.下面的每个方格表示1cm 。先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再回答问题。(1)将下面的正方形缩小,使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为1∶3。(2)将下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