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95898

七下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11635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七下,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 cover
七下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思维发展:了解文中的历史人物,分析人物特点。 审美鉴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欣赏文章剪裁之妙。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句,分析人物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有这么一部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故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其命名,伟人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说,他将之反复读了17遍,这部史书,就是《资治通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中的一个故事———孙权劝学。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代表作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定名为《资治通鉴》。 3.文体知识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4.文中人物介绍 ①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125),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229年5月23日-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军事统帅。 孙权统治江东五十余年,通过长期的军事行动,将管辖地域由江东扩展到今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区,结束了汉末的分裂状态,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初),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东南)人,中国东汉末年孙权的谋士与将领。 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于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有典故“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③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人。东汉末年东吴谋士、部将、战略家、外交家。 鲁肃为人方严,生活俭朴,治军有方,又勤于学,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善谈论,能属文辞,深谋远虑,有过人之明,非一般尚武之人可比,对促成周瑜与诸葛亮的合作,维护孙、刘联盟的大局,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初读感知,理解文意 1.听读课文,圈画易读错的字,划分朗读节奏。 卿(qīnɡ) 邪(yé) 更(gèng)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梳理文章内容。 4.抽查重点词句的翻译。 5.文言词句积累 ①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 ②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古:推托 今:文辞,言辞)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古代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