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美秀丽,激发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语言运用:厘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思维能力: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审美创造: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本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 年,发表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个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分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有借鉴价值。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 15 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 15个词语。 2.厘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重点)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难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 15 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 15个词语。 2.厘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先生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 教师出示课文题目并板书。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参观过溶洞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溶洞是怎样形成的吧!(出示课件3) 溶洞: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腐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石钟乳(亦称“钟乳石”)、石笋和石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快速引出课文题目,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初读课文。教师播放范读,感悟句子的魅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习认字。 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蜒 (1)教师指名让学生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开火车读。 (2)词语解释:蜿蜒、变化多端。 (3)教师引导:观察这两组左右结构的字,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杜、陆、端、源; 第二组:鹃、郁、额、乳。 预设:第一组的字左窄右宽;第二组的字左右同宽。 教师对重难点字、易错字“窄”“笋”进行书写指导。 “窄”读“zhǎi”,上部短撇与点要协调;下部横距均匀,长短有变化。“笋”读“sǔn”,下部“尹”中横稍长且贯穿,撇长有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问题: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作者叶圣陶先生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游双龙洞的路线是怎样的 找出文中表示行踪的语句。读课文,想想作者分别写到了哪些地方,找出相关语句,并根据课文试着画出示意图。学生在教材中勾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路上: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洞口: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内洞:这就到了内洞。 出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教师组织交流总结。 明线———作者的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师提出问题:通读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