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96533

22.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2次 大小:16075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寓言,四则,穿井,一人,课件,30张
  • cover
(课件网) 穿井得一人 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传闻,然而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和理性的思考,我们才能辨别出真理。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古老的故事,去探索传闻与真相之间的关系。 诗人简介 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 背景资料 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它记载了先秦诸子的旧闻轶事、历史故事和传说,为秦国治理国家、统一天下提供了思想武器。 文体知识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解题 穿井得一人 开凿一口水井后得到了一个人。 挖掘、开凿 打井 古今异义 1、及其家穿井。 古义:挖掘;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2、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文言句式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倒装句 初读 自由朗读 划分节奏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初读 自由朗读 划分节奏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解诗意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翻译 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解诗意 及:待,等到。 穿:挖掘。 翻译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解诗意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翻译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解诗意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于:介词,在。 翻译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解诗意 若:如,像。 翻译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1—2句) 第二部分(3—4句)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写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部分(5—6句) 写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