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山界》 【教学背景】 《老山界》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单元以“家国情———为主题展开。《老山界》一文的内容形式要素:内容上较为典型地反映了长征路途艰难的特点;形式上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安排叙述内容,并且文中几个精彩的描写段落适宜作为生动描写的范例。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 了解作家作品,疏通字词字音,扫清阅读障碍。 2. 批注关键语句,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结构。 3. 概括爬山之“难”,初步感知红军崇高的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 通过分析文章一处陪笔和三处环境描写的妙处,把握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感悟红军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的原因,感悟红军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一处陪笔和三处环境描写对于表现红军精神的作用。 【教学方法】 1. 品词品句法。 2. 探究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唐朝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中这样描写军旅生活:“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诗人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白天军人们登上山去观望有无报警的烽火,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去饮马的画面,写出了当时紧张的军旅生活。今天,我们来看看长征时候的军旅生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陆定一的《老山界》,走进红军战士的军旅生活。 活动一:了解作家,熟悉背景 1. 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被称为“文化鬼机灵”,自封“红小鬼”。建国后,任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作品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2. 写作背景 (1)什么是长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包围追击)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即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共11个省。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最长,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2)爬老山界缘由。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本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3. 写作目的 1936年8月5日,毛泽东给各部队和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电报和书信,为出版《长征记》一书征稿,以扩大红军在国内外的影响,募集抗日经费。电报和书信要求作者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逸事,写成许多片段。许多参加长征的同志积极响应,写了文章。在这次征文中,陆定一写了纪实性的文章《老山界》,记述了作者随中央军委纵队渡湘江后过老山界的情形,时间大约在1934年12月初。 活动二:疏通字词,扫除障碍 1. 找出下列字词,并标上拼音。 惊惶( huáng ) 军阀( fá ) 攀谈( pān ) 苛捐杂税 ( kē ) 缴租( jiǎo ) 蜷身( quán) 点缀( zhuì ) 矗(chù)立 搀扶( chān ) 呜咽(wū yè) 不可捉摸( zhuō mō ) 咀嚼( jǔ jué) 澎湃( péng pài) 酣然入梦( hān ) 峭壁( qiào ) 骨碌( lu ) 督促( dū ) 灌输( guàn ) 2. 熟读重点词语的释义。 惊惶:惊慌,害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