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教材中的选文页大多是革命传统回忆文。爱国主义的情感,绝不仅仅存在于战争年代,和平年代里生活的学生们,更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为了保家卫国而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先烈们。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作为战地记者沉浸式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时,作为战地记者所撰写而成的报告文学,在中国报告文学史和革命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篇报道,当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读后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在公开场合点名表扬魏巍,谢谢他为人民子弟兵取了“最可爱的人”这一称号。然后,《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列入了中国教科书,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必读文章。从此,这篇文章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影响力之大,可以说是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物。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这样的一段血泪史,对当下的学生们来说,却是有隔膜的,有距离的。这里的隔膜和距离,不仅是来自对历史的不清楚不了解,更来自于对报告文学体裁的不明确,对课文内容品味的不到位。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因为,没有人在狂风暴雨到来时为我们撑伞庇护,就很难有天气放晴后的风和景明。没有人在灾难战争发生时,替我们负重前行,就很难谈什么但愿人长久的岁月静好。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能理清文章主要结构,梳理文章的故事与作者的态度与评价。 2.通过关注课文中的关键句关键词,初步学会用朗读的方式,读出作者心中强烈的情感。 3.通过对人称以及句式的关注,初步学会用批注的方式,结合想象,感知作者笔下的故事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人称以及句式的关注,初步学会用批注的方式,结合想象,感知作者笔下的故事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默读法、朗读法、文章品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经典的战地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请大家看着一篇文章的标题,说说这个标题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从句式上看,文章标题是一个疑问句,但是悬念随即解开;从字词中看,“最”字,并无强调比较的意味,主要是表达作者极致强烈的情感;此外,“可爱”,生活中多用来指幼儿,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呢?) 活动一:整体梳理,内容初探 1.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课文中1-3段,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出对人民志愿军的赞颂。4-14自然段是主体,作者用三个事例来表明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15段是情感的升华和喷薄而出的歌颂。 2.条分缕析,剖析事例。 ①概说故事。概括说说三个故事,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情节。 ②细说故事。三个故事依次展开,故事中的人物看起来没什么关联,作者对故事中人物的态度和评价,却可以从细节中感到不同。说说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故事。 ③图说故事。带着下图中的任务,再次回读故事,寻找不同故事中的作者态度。 事件 主要人物形象 作者的态度和评价 松骨峰战斗 马玉祥救 朝鲜儿童 战士吃雪 接受采访 英雄的人物群像,英雄的个体代表,英雄的内心剖白,三个故事层次渐进。 活动二:朗读感悟,走近英雄 在课文中,有浴血奋战的英雄,有舍己救人的英雄,还有虽然吃着雪还是甜在心中的英雄。对于英雄,作者毫无保留唱起了英雄的赞歌。文中有许多有强烈抒彩的句子。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在文中划出来。 重读关键词,读出强烈情感。 情感直抒胸臆时,要重读,如: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