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有为有不为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积累“轮廓”“得逞”等词语,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俗语。 2.思维发展:梳理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深入理解“有为”“有不为”的内涵及判断标准。学会运用文中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3.审美鉴赏:注意把握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 4.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明确在生活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理解“有为”与“有不为”的含义及判断标准,体会作者通过事例阐述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有为有不为”的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道德素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今天,我们主张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如何看待“为”与“不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有为有不为》将为我们拨开迷雾,指点迷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 (2)背景链接 季羡林先生所处的时代,社会正经历着巨大变革与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们需积极有为,投身于社会建设,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坚守道德底线,不随波逐流,对违背道德伦理、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坚决不为,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良好秩序。季羡林先生一生经历丰富,他勤奋好学、笔耕不辍,在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堪称有为的典范。同时,他又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对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坚决抵制,做到了有不为。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深刻阐释了“有为有不为”的内涵与意义。 2.生难字词 (1)字音 诉诸(zhū) 屈膝(xī) 贰臣(èr) 笼统(lǒnɡ) 轮廓(kuò) 得逞(chěng) 制裁(cái) 毅然(yì) (2)词义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迷途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能改正。 【大逆不道】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闭目养神】把眼睛闭上,集中精神。 三、整体感知 梳理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怎样理解课文题目“有为有不为”的含义? 点拨:“有为”是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有不为”是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 2.阅读课文,划分层次。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解释什么是“有为”“有不为”,并指出“有为”“有不为”的关键是“应该”。 第二部分:(第3~7段):提出分论点: 分论点一: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分论点二: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第三部分(第8段):总结归纳中心论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3.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有什么作用? 点拨: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4.“大小善”与“大小恶”有什么联系? 点拨:常行小善可修为大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恶不改会发展成大恶。 5.课文第3段和第4段分别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第3段使用了引用论证,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第4段使用了举例论证,将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和一看到有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