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99952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3次 大小:498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南省,学期,答案,试题,语文,考试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新校(贤岭校区)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D “书法家是书法作品和观者间的审美桥梁”错,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和观者间的审美桥梁。 2.D A项意在强调书法法则的車要性3.A 4.①材料一:为了证明情绪会影响书法家书写状态的观点; ②材料二:为了印证书法家看到大自然会触景生情的观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作品中蕴含着颜真卿的个性,彰显看他的忠乂和爱国; ②作品中融入颜真卿悲愤的情绪,饱含他炽烈的情感; ③作品艺术感染力强,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体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A 7.8 8.(1)朱中华对于古法造纸传承具有担当责任感; (2)侄子朱起航年轻后代的加入,让古法造纸后继有 人;(3)兰溪人及弟弟朱中民提供了经费支持; (4)汤院长、乡亲们的技术及精神支持,让朱中华非常感动。 (每点1分,答对4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1)本文叙事时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以朱起航为叙事中心,由他引出造纸中蒸煮环节的艰辛;同时以问忆的形式把朱中华差点夭折的造纸事业穿插其中。 (2)采用多元的叙事视角。文中利用朱起航的视角写出现实中造纸的不易,也通过朱中华的视角进入自己纠结的内心世界,还通过作者全知视角的讲述,将《天工开物》的造纸法置于背景之中,增强文章的丰富性。 (3)叙事与抒情相兼容。本文在叙事中融入抒情化的表达,围绕朱中华的故事,穿插入朱中华对于造纸的深厚情感,在叙事与抒情的兼容中彰显审美张力。 (4)插叙的方式,使文章主题更深刻。 (5)第三人称叙事。客观全面地展现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便于读者观察和思考。 (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CEG[句读还原]知臣莫若君,何有不可 至于亮直之节,臣未明也。 【解析】“何有不可”是“有何不可”的倒装,语意完整,因此D处不应断,C、E处应断开。“臣未明也”,“臣”是“未明”的主语,主谓结构完整,因此G处应断开。 11.D 【解析】D“每以其法相人”中的“以”意为“用”,“果以谄得罪”中的“以”意为“因为”,二者意思不同。 12.B 13.(1)他们认为不树立正义,不显扬名声,这是读书人的耻辱,因此牺牲自己来实现自己的操行。(著:显著,遂:实现,义之不立,名之不著:宾语前置句,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三年服丧期满(服丧期结束/完毕),这样之后才让他返回都城,这就是伊尹用来奉行礼法、坚守节操来侍奉太甲的方式。 (竟:结束、完毕,反:“反”通“返”,使/让……返回,所以:用来……的,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材料一认为君子要为了正义(道义)而勤劳辛苦、安贫乐道,要敢于为了仁德、正义(道义)而视死如归,勇往直前。 ②材料二认为君子要恪守职责,辅佐劝谏君王,使他的言行符合道义。(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一个有勇气且行动果断的读书人,不去树立节操施行道义,却不合名分、无意义地死去,怎能不让人痛惜!读书人有的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德,有的冒着危险来奉行大义,有的依照气节伦理而不顾死亡的危险,因此他们死后名声能够传布于后世。(如果)没有勇敢果断(的品质),谁能做到这样 子路说:“不能辛勤劳苦,不能安于贫困穷乏,不能轻视死亡,却说自已能施行仁义,我不相信。”以前申包胥站在秦庭七日七夜,哭声不断绝,于是得以使楚国保全。不能辛勤劳苦,怎能做这件事 曾子连粗布衣裳、乱麻做成的袍子都没有完整的,酒糟米糠做的饭、野菜做的菜羹都不能吃饱,但不合道义他就辞去上卿的职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