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木兰诗》导学案 (学生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语言运用:反复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中对偶、排比、互文、复迭等句式的运用,体会音节和谐、节奏优美的语言特色;有变化、有起伏地朗诵诗歌,体会不同语气朗读的妙处。 思维能力: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学习本诗叙事有头有尾,详略得当和鲜明生动的描写方法。 审美创造: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自主预习】 1.补充完整。 《木兰诗》,北朝 (体裁),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 》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2.给加点字注音。 可汗( ) 鞍鞯( ) 燕山( ) 辔头( ) 戎机( ) 胡骑( ) 金柝( ) 朔气( )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 (2)愿为市鞍马: (3)从此替爷征: (4)旦辞爷娘去: (5)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6)万里赴戎机: (7)关山度若飞: (8)赏赐百千强: (9)愿驰千里足: (10)著我旧时裳: (11)雄兔脚扑朔: (12)雌兔眼迷离: 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通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 6.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7.家人是怎样欢迎木兰归来的? 8.文中是如何写木兰回家后的兴奋与欣喜的? 9.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 其含义是什么 【课堂探究】 问题一:一读,给全文标朗读节奏,有感情朗读全文。 问题二:二读,通文意。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 1.通假字。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帖花黄: 通 ,意思 (2)出门看火伴: 通 ,意思 2.一词多义。解释下面加点词。 东市买骏马: 市 愿为市鞍马: 3.词类活用。指出下面句子中词语活用情况,并解释。 (1)愿为市鞍马: (2)策勋十二转: 4.古今异义。指出下面加点词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古义 ,今义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 ,今义 (3)出郭相扶将:古义 ,今义 (4)双兔傍地走:古义 ,今义 5.句式: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愿为市鞍马: (2)问女何所思: 问题三:三读,明内容。 按“此诗讲述了一个……故事”的格式说话。 问题四:四读,明形象。 以“我从文中……,读出木兰是一个……的人”为格式说话。 问题五:文中写木兰买骏马和马具时,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反复来写呢?难道真的在一个地方置办不齐吗? 问题六:文中两次写“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问题七:本文在叙事上有详有略,文中哪些事情写得较详,哪些事情写得较略?为什么这样安排? 问题八:文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请举例说明,并说说修辞作用。 问题九:学完本文后,同学们对木兰参军是不是爱国的表现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人说她爱国,有人持反对态度,你赞成哪种观点?简要说说理由。9《木兰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教材把《木兰诗》定位为教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学习本单元需要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精读的阅读方法,注重涵泳品味,调动自己的体验和想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能说出并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二、说学情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虽然篇幅较长但是诗歌的语言朗朗上口,质朴自然,学生乐于背诵。加之,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