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长坂桥头杀气生, 横枪立马眼圆睁。 一声好似轰雷震, 独退曹军百万兵。 危亡之际挺身行, 宝刀未老史留名。 但凭三寸不烂舌, 说退秦国虎狼兵。 (1)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2)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3) “———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4)《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解读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从题目可以得知哪些内容? 《左传》及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而又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 《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 其次,是“工于记言” 单击添加标题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 左传 》《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 国语 》《 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 史记 》《汉书》《后汉书》等 文学常识补充 秦军氾南 佚之狐 无能为也矣 夜缒而出 共其乏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夫晋 阙秦以利晋 秦伯说 杞子 逢孙 失其所与,不知 fán Yì wéi zhuì gōng Zhāo fú quē Yuè qǐ Páng zhì 以:因为。 其:代词,它,指代郑国。 于:对,向。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表递进,并且 贰:数词做动词,从属二主,有二心 军:名词做动词,驻扎,驻军。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2015 2025 2030 思考: 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 2、晋、秦为何要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与楚也 3、郑国和秦国没有直联系,为何秦国要参与围攻郑国? 利益 4、秦晋如何围攻郑国的?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 晋文公重耳在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晋公子重耳之逃亡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思考: 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 2、晋、秦为何要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与楚也 3、郑国和秦国没有直联系,为何秦国要参与围攻郑国? 利益 4、秦晋如何围攻郑国的?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1 晋文公重耳在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2 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楚失败后郑又转而投靠晋。 3 秦晋联盟 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威胁东边的齐国和南边的楚国。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公元前637年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