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00841

9《说“木叶“》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2-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1026024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说“木叶“,课件,19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 林庚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学习目标: 走进作者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著名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研究家。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 《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任务一: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任务二:探究“树叶”“木叶”的区别 1.文章的题目是《说“木叶”》,这告诉我们本文主要讨论的中心是“木叶”,那么请问,文中告诉我们一个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 (快速浏览第一段,筛选有效信息。)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一般来说,我们“木叶”可以理解为“树叶”,为什么古代诗人几乎不使用“树叶”一词呢? 2.解读诗词名句,感受别致美感 “树叶”与“木叶”的差别点在于“树”与“木”,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快速浏览第三段、第四段,回答“树”与“木”的区别。) 树———有生命力的,翠绿的,枝叶繁密的 木———没有活力的,枯黄的,树叶落尽的 3. “树叶”会让人联想到饱满青翠的叶子,的确不适合秋风叶落的季节,那我们改用“落叶”是不是就可以符合秋天的意境了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第五段、第六段) 4. 落叶———强调的只是树叶落下的动态 木叶———不仅强调了树叶落尽,树干光秃秃的样子,还暗含着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活动:完成下列游戏,归纳、比较“落木(木叶)”与“树(树叶)”的不同意蕴。 (叶) (干) 由于“木叶”一词更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秋天疏朗干燥的特点,所以古代诗人就特别钟爱“木叶”一词了,甚至推陈出新,在诗中运用“落木”一词。比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起“木叶”又有什么暗示性的信息呢? 朗读:“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任务三:探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主题归纳: “木叶”与“树叶”在艺术领域有巨大差别。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诗歌语言是精妙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因此,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不能单单凭借概念。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木 叶 树 叶 疏 朗空 阔 绵 密饱 满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全 文 总 结 暗示性 任务四 思考: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 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 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