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老山界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本文叙述的就是此次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把握文本主要内容。(重点)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赏析文中精彩生动的语句。(难点) 3.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素养) 惊惶( ) 呜咽( ) 嚼( ) 矗立( ) 蜷( ) 酣( )然 点缀( ) 落( )得很远 苛捐杂税( ) 骨碌( ) huáng yè jué zhù quán hān zhuì là kē gū lu 读 一 读 预习检查 攀谈:闲谈。 峭壁:陡峭的山崖。 酣然入梦:形容甜美,畅快地入睡。 呜咽: 1.伤心哽泣的声音2.形容水、风等的声音凄切。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不可捉摸:揣测,预料。 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骨碌:指滚动、旋转。 落(得很远)下:因为跟不上而被弄丢在后面。 词语解释 预习检查 陆定一(1906-1996),江苏省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1.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2.文章是以什么顺序写的? 3.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完成表格。 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活动 1.整体感知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方法指导 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3.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活动 时间 地点 活动 第 一 天 下午 傍晚 天黑 夜里 半夜 第 二 天 黎明以后 下午 瑶民家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山脚下 准备爬山 半山腰 夜行军 山路上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翻越雷公岩 山顶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山沟 动身爬山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3.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5.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合作探究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粮食奇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