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02135

浙江省湖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7次 大小:358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浙江省湖,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学期
  • cover
湖州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二语文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前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人工智能绘画,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或辅助生成数字图像的艺术实践形式。人工智能绘画这一新兴艺术形态大致有两个发展阶段:其一,AI作为辅助工具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艺术家需要对算法生成的艺术作品进行适当干预,属于半自动化的创作过程;其二,AI自主创新的阶段,此时,AI不依赖人的参与,通过机械臂等物理实体独立完成创作。可以看到,“机”在创作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增强需要以“人”的隐退为前提。在丹托看来,艺术创作总是与特定的主题、观念紧密相连,或是承载着某种思想、情感,即使拥有相似的外观,艺术作品也会因潜藏着的深层话语而呈现不同的审美意趣。然而,人工智能绘画的发展似乎呈现一种主体缺席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艺术传统的既定轨迹。艺术界对人工智能的诸多诟病和质疑也主要集中在这种脱离人类主体的机械论倾向上。那么,所面临的问题是,这些针对人工智能的指控是否成立?人工智能绘画能否完全取代人类艺术家的个人意向? 可以打消的疑虑是,人工智能不可能作为独立个体进行完全自主的艺术创作。对人类将被排除在AI艺术创作活动之外,完全丧失自身的主体地位的担忧是不必要的。这可以从艺术的定义中得到确证:一方面,艺术是独属于人类的特殊活动,其实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诚然,AI绘画的演进呈现主体让渡的趋势,但其终点不是取缔人的个性与独创性,而是确立一种基于人机协同模式的新型艺术实践。另一方面,机器能够自由发挥创造力的前提,是艺术家预设了其创作的范围和方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扮演着规划者和调控者的核心角色。换言之,(甲)如果将人工智能创作所需的数据和算法视为AI绘画的“血肉”,那么创作者赋予它的“意义”则是“筋骨”,后者是难以仅仅依靠编程和计算实现的。 (摘编自赵飞《人工智能绘画能否称为艺术———基于丹托艺术理论的艺术再定义》,有删减) 材料二: 西方古典美学“摹仿说”强调艺术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改进,艺术家通过模仿和提炼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和情境,与观众产生一种审美乐趣和情感精神层面的共鸣。(乙)人工智能绘画技术从原理上与“摹仿说”相似,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模仿现实世界,而人工智能的创造性活动则模仿人类艺术家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标准。 在绘画系统平台上,通过输入一系列与艺术主题、流派、著名画家相关的提示词,如杜鹃鸟、东方艺术、秋天、中国水墨画、黄宾虹、李可染等,人工智能绘画软件便能将这些风格直接迁移到新生成的图像中,模拟出与艺术家风格相似的绘画作品,大幅度提升了创作效率。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丙)人工智能也成为重要的联想工具,为其打开创作思绪与灵感,使艺术家不再须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而是仅借助人工智能绘画平台,就能便捷地将绘画对象与绘画语言进行衔接。 除了技术平台支持的图像生成渠道,艺术家想要创作一幅高水准、高价值的人工智能绘画作品,还须要具备两方面的素养:其一,在美学层面能够掌握艺术史、艺术理论的基础知识,对艺术史上的标志性风格、流派、艺术家和经典作品“信手拈来”,以清晰、连贯、准确的文本序列编辑任务指令,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作品情境,明确题材内容,浸润美学意境;其二,在技术层面能够熟悉人工智能大模型框架下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