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03757

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质量检查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9次 大小:3767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江苏省,学期,试卷,语文,质量检查,期初
  • cover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初质量检查高三语文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yi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网络文艺中,算法能够决定用户所看到的内容,放大或掩盖某些审美趣味、情感倾向、艺术类型,影响用户的选择,而过度沉迷和“信息茧房”等负面作用也随之产生。批评 者将这些后果归因于算法。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即算法本身是中立的,既没有积极地塑造审美品位的作用,也未必导致受人诟病的负面效果,人们所见到的 利弊完全来自对算法的不同使用。 “算法”一词,本身指数学上的操作,与数值、函数等其他数学概念具有同等的中立性。作为一种人为设计的产物,“算法”之所以被采纳并获得意义和价值,有赖于一系列在设计之前和设计之外做出的规制,限定了“算法”的特定使用情境。就此而言,对“算法”并非中立的批评,实际上针对的不是作为计算方法的算法本身,而是在计算方法之外的人为设定。 在实际应用中,使用者更关心的往往不是作为数学过程的算法本身,而是运用算法来 满足外部特定要求的技术。平台将数学意义上的算法同他们的技术产品结合以赋予后者“中 立性",企图以此逃避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而批评者则将他们从技术中发现的非中立性当 作“算法”的性质,最终围绕算法的批评和争论,无形中落入了技术是否中立的话语图套。 当代技术哲学家安德鲁 ·芬伯格认为,技术包含审美、伦理和文化等领域中的“共识”。 对于当下许多争论而言,真正关键的问题在于社会大众的“共识”是否通过那些技术手段得以自动发挥强制性作用。作为一种计算方法,算法显然难以承担这样的功能。如果我们还 是将所有负面效应笼统地归因到“算法”,反倒遮蔽了那些针对算法的人为设计。因此,需 要一种更具概括性的话语,显性地揭示技术独立于数学过程并受制于“共识”的现象。 当下,构成更加多样、内涵更为复合的“模型”被广泛应用在人工智胞语境中,为“算法” 提供了一种替代性方案。如果说算法至多只是将与应用相关的信息隐含在对计算过程的描 述之中,模型则清晰定义了算法所需求解的问题本身。同时,模型还是研究者的一种人为 规定,体现了他们所持有的、局部性的“共识”,给出了人们对数据使用范围及其达成目标 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直接显现出技术是否受制于“共识”。 以“模型”替代“算法”,有助于人们找准批评对象,由对“算法”的批评转入对技术建构中 “共识”的直接批评:如何将真正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共识通过技术得到表达,而不是那些只服务于少数人利益的“共识”。 (摘编自朱恬骅《从算法到模型:走出“技术中立”的话语误区》) 材料二: 人工智能的应用和算法软件的普及,宣告了法国哲学家保罗 · 维利里奥所说的“感知的 自动化”已然来临。尽管算法作为一个非人类的决策者显得客观中立,但我们需要考察的正 是这种“中立性”是否名副其实。这里不妨将目光投向当代最常见的算法 图像识别技术, 在种种图像识别系统中,我们不难见到算法会为图像中的人物自动打上某些标签:农民、 孤儿、流浪汉等。但在一个人类观察者看来,这类识别定性的标签既不符合实情,也没有 确凿的依据。 目前算法的数据集和训练集都依赖于收集海量的数据,但这些客观的数据本身就可能 不平衡,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偏见。同时,算法的执行是处理符号,也就是图像相应的标签 ———每个图像都会被打上一系列固定的标签,它们并非由机器预先设定,而是由廉价乃至免费的众包劳动力来完成。在类似的众包劳动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亚马逊公司的人工数字 服务。在这个平台之上,诸多远程工作者用自己零散且报酬极低的工作来为图像进行分类 和标签化,并在这个过程中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