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一中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 2 月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 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与西方人的空间观不同, 中国古人更倾向于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认知宇宙天地空 间。两者都是为了在混沌中寻求秩序,但出发点与方式不同。西方是先向外探求,获得 普遍的、永恒的、抽象的“形式”,再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社会秩序。 中国古人则是先 反问自身需要什么样的秩序,再向外寻找宇宙天地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人的 空间观是以人合天, 中国古人则是以天合人。 西方人的空间观是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其从本体论发展到认识论,再过渡到实践 论,空间始终被作为一个对象性问题来进行科学求证。尽管在后现代的空间转向 A 中, 空间与人的存在关系得到强化,但并未改变主客二分及由此带来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中 国古人一开始就是从人的现实处境和存在需要出发探寻天地宇宙,他们不是以“问究竟” 的求真方式而是以“求稳靠”的向善方式思考空间问题(也包括时间及其他相关问题)。 这使中国古人更愿意以一种亲和的姿态探天问地,并且按照自己的居所及所熟悉的地上 秩序,想象拟构原本神秘莫测的宇宙天地。地上有王都与方国,天上也有中央与四宫。 除了天上,还有地下,其空间秩序也按照地上的政治体制进行想象和建构。 《礼记· 中庸》有言: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自殷商开始,古人就形成了“四 方卫中”的政治方位空间观。 《周易·系辞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 陈,贵贱位矣。”可见, 中国早期在横向平面与纵向立体的双重维度建构空间秩序,形 成一个贯穿天上、地上、地下的复合空间体系,其目的是要使万物各处其位,充分发挥 各自的职责与功能。 天尊地卑、高下相从、四方卫中的空间格局,为古代的王道政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 支撑。这种空间观也成为古代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例如,礼制建筑的整体安排,重要 礼仪中人的朝向与位置、器物的摆放等,均要考虑主次、尊卑、贵贱等伦理关系。不仅 如此,这种空间观还渗透到各类艺术的形式肌理之中。比如, 《西游记》除了表现天 地神怪为取经与阻碍取经而展开的争斗外,还透露了神佛、凡人、妖魔必须共同恪守的 分位意识,任何想脱离自己的本位者,都将受到严厉惩罚。再如,《红楼梦》通过对贾府 和大观园中建筑群落整体布局的描绘,以及有关省亲、庆生、节庆、雅集、游园、远嫁、 吊丧等生活场景的叙述,建构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世情人伦空间。小说中出现了两类以女 性为形象载体呈现出来的伦理空间:一是以贾元春为中心的君臣伦理空间,二是以贾母 为中心的长幼伦理空间。前者以上下尊卑的空间性伦理为依据,后者以先后长幼的时间 性伦理为根基。中国古人的伦理空间观不仅弥漫在这类小说的空间叙事中,还常常表现 为人物画、山水画中的主从关系布局。 (摘编自詹冬华《传统文艺空间形式的文化品格》) 材料二: 传统中国人的空间观念,就是由中心到四方、由王城向边地无限蔓延的天下观念。 就现代科学而言,这种空间或天下观具有鲜明的非客观特性,但也正是这种非客观铸成 了它的诗性和审美特性。如赵汀阳所言:“把世界看成是由‘混乱存在’整理成 高 三 试 题 第 1 页 , 共 8 页 的‘有序存在’,显然是个美学的理由,因为世界本身究竟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也 不可能知道,所以世界的总体面貌是我们的想象。”对传统中国, 这一想象就是将位于 黄河中游的河洛视为天下的中心。如《史记·封禅书》云: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 之间。”同时,这里因是天子所居而代表着最高的文明, 因文教昌隆而成为雅化之美的 象征。相反,愈是远离这一中心,在文化优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