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04412

浙江省舟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6次 大小:30801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浙江省,舟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学期
  • cover
舟山市 2024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创作归根结底是虚构的。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韦勒克和沃伦指出:文学的核心性质是“虚构性”。 确实,无论创作者是否承认,文学从诞生起就具有虚构性。一是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语言、文字本身即 是人类创造,其本身意义与真实事物之间无必然联系,如此一来,语言本身便具有虚构性。二是文学创作 会带有作者的主观性。当作者以语言来描述事物时难免会带有作者本身的主观性,作者的语言表达会受到 心情、环境、人生经历等的影响而带有作者自身的印迹。因此,当文学本身以语言为表达手段,以人为创 作主体时,就无法避免地带有虚构性,可以说,当以上两者无法满足时,也难以称之为文学。 文学创作离不开现实。文学创作需要材料,而现实生活是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现实对于文学有着重 要意义。文学的“真实”有别于现实,它不但可以指向客观存在的“现实”,也可以指向主观世界———心 灵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可以带给读者趋向于真实的体验,也许是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场景,也许 是直击人心的真挚情感,它们不必真正地存在,它们也可以创造心灵的真实。 文学的虚构与真实都是文学的重要内容,缺一不可。文学的虚构与真实在文学中并非完全对立,它们 有其内在的联系,在文学之中共同发挥作用,带给读者以文学的审美感受。 文学的真实与虚构是相互制衡的。文学之中越贴近现实,完全主观虚构的成分越少,文学的“真实性” 越容易凸显。如毕飞宇的《推拿》,书中多有盲人的人情世故,如盲人按摩师要与按摩中心的前台打好关系 以便拿到更好的客源等,与现实情况贴近,使文章更加真实可感。反之,文学之中虚构的成分越多,与现 实差距越大,便越不容易给读者带来真实感受。想让虚构成分越大的作品具有真实性,就越发考验作者的 功力。例如明代剧创作者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中有不现实的情节,但是汤显祖笔下的故事却深深地感 动了几个世纪的才子佳人,这是汤显祖注重心灵“真实”的表现。 真实与虚构虽然相互制衡,但并非完全对立,它们也相互依存,通常会采用以下的三种方式。 文学的真实可以寓于虚构之中,并为虚构所反映。文学创作者巧用“千人一面”“千地一景”来塑造 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最终指向真实。比如《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可谓千人一面的典型。书中的王琦瑶 是千万个上海弄堂女儿的典型。王安忆通过王琦瑶写出了那个时代下,上海弄堂女儿“们”的生活故事, 赋予作品以真实的意味。当然,“千地一景”的典型环境也是如此,创作者往往要根据时代风貌、社会制度、 第 1页/共 15页 阶级状况等等,塑造出典型环境。如《红楼梦》中的贾府便是当时盛极而衰的封建社会下,众多封建贵族 世家的综合与典型。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虚构的事,反映出一个特定时代、特定场景下,一群具有共同特征 的人的故事,是人的故事,是城市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故事,这也是创作者希望指向的“真实”。 文学创作者也可将现实“异化”,以“陌生化”的手法写出“真实”。即创作者完全改变现实,虚构 创作,将现实“异化”。使用这种方法的典型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虚构大胆又新奇,但是结合创作 背景与当时时代环境,不难想出作者所指向的“真实”。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像主角格里高尔这样的小 职工,只是公司的小小零部件,是当时那个冷酷的社会机器里微不足道的齿轮,确实如同一个没有思想的 甲虫一样。作者借这个故事用寓言式的方式讽刺了那个社会下人的“物化”,人成了工具。吴金涛曾说:“在 传统文学中,真实性往往建立在对现实亦步亦趋地摹写上;而在卡夫卡的文学世界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