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开学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据新华社报道,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是传统信仰、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儿女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春节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软实力的最佳体现。春节成功申遗,标志着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得到了更广泛的价值认同。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传统是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不断层累而成的,并在近现代社会中经历了一个重塑的过程。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传统节日大多受到农历时序的影响。春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的“岁首”“元日”等概念,被视为新一年生产活动的开始。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即认为,年的初始含义是“谷熟也”。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进一步融合,庆贺春节的风俗也在多民族融合交流中不断发展,直至明清时期趋于稳定并接近现在的形态。可以说,中国春节本身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标志。 春节,这个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积聚了一年的情感与期待,经过充分酝酿,集中爆发,慢慢消歇。当自然的时间进入春节这样特殊的民俗情境中时,人们的所感所想、一言一行就都具有了文化象征的意义。 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春节的传承者。其他的非遗诸如手艺或者技能,一般人很难去继承,而春节的传承者却是我们每一个人。 临近过年,中国所有的城市、乡村都变成了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每个人都为年文化在中国人身上的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 从时间跨度上看,春节开始于腊八,结束于正月十五,前后约四十天,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传统节日。春节是民俗最密集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五,百姓在庆祝春节的过程中,几乎融入了我国民俗的所有形式。而春节的精神是理想、团结、辟邪、平安、顺利、和谐,也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春节,一方面是人们对未来红火年景的憧憬,另一方面也是潜移默化的精神熏陶和价值构建。除夕夜阖家团圆,共享年夜饭,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家族、血缘、亲情的重视;走亲访友拜年,体现了中国社会对“礼”和社会和谐的尊崇…… 正因此,春节不仅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也与周边文明乃至西方文明进行着交流互鉴。事实上,随着中国在不断开放中走向世界,春节早已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民俗节日。因而,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也就有了世界价值。 近年来,每逢中国春节,世界各地纷纷点亮“中国红”,共同分享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感受中国的多彩文化和开放胸怀。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盛事。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