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06377

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9次 大小:396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学年,高二,学期
  • cover
绝密★启用前 晋中市2025年1月高二年级期末调研测试试卷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和”字在古文中写作“龢”,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相应也。从口,禾聲”。该字由“禽”和“禾”两个部分组成。“龠”原指一种古代乐器,“禾”作为声旁,表示该字的发音。意为当吹奏“龠”时,从长短不同的竹管中会发出不同的声调却依然能够组成和谐悦耳的乐音,表示声音的和谐、调和。“和”字从而也引申出和谐、和合等含义,并逐渐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核心价值。 ②儒家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和”文化。最早对“和”文化进行哲学探讨是在《国语·郑语》中郑国史官史伯同郑桓公进行“和”“同”的哲学思辨。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把许多不同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使它们达到平衡是和谐,如此才能使事物丰盛生长,若同,则会使事物灭亡。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婴与齐景公更进一步探讨“和”“同”的区别。晏婴以烹饪汤羹和制乐为比喻,指出正是因为不同元素的加入才使汤羹更为美味,并以“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从反面说明若只求“同”则无法达到“和”的状态,并将其类比至人际关系处理和国家治理的层面。而后,面对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先贤们深刻反思,积极思考应对之策,提出了“和”的理想社会图景,主张通过礼乐制度的建立完善以达“和”。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和”文化,主张以善为本、致中和、天人合一等理念。到西汉、两宋时期,儒家“和”文化进一步得到发展。汉代《礼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由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强调理解天地之道,是兴起礼乐的关键。再到宋明时期,朱熹倡导“和而不同,执中两用”的处事方法,王阳明心学则提出通过修炼内心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儒家“和”文化在历史演进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儒家“和”文化在个人修养层面表现为心和,倡导通过修养自身、培育理想人格来达到心和的状态。心和强调人的内在身心和谐,既包括健康体魄的养成,也包括和谐心性的修养。要做到心和,先要以善为本,以和为贵。孟子提出“性善论”以及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人性之中的善与生俱来,修身能够更多地开发善性。《大学》中也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了追求至善的重要性。要心怀中正平和之念,恪守中庸之道,以求达到和谐之境。真正的君子“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情感未发之时,内心保持平静,是谓“中”;而当情感发出时,能够适度控制,恰到好处,是谓“和”。这种内心的平和与情感的适度表达,正是实现身心和谐的关键。 (摘编自沈红伟《儒家“和”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和而不同”“义利统一”“天下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