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06381

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2-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3次 大小:367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学期
  • cover
内江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检测题 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记忆,简而言之,就是由官方机制化的、具有固定形式的集体记忆,它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在历史长河中赖以生存并完成属于自己的使命的文化总合。文化记忆强调一个群体借助文本、文献、符号系统、媒体、各种机构的事实,以及一个集体为了建构属于所有成员和被每个人所珍视的过去而举行的各种活动。一个社会本身并没有字面意义上的记忆,但它对历史过程的重构类似于个体的记忆,例如,出于当下的需要、根据当下所拥有的知识、从当下的角度构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过去的版本。 文化记忆的特点在于其恒久性,因此可以被称为长时记忆。一个集体的文化记忆建构在神话般的过去,而且与过去特定的结点相关联。在一个特定的集体中,成员们内心深处的形象可能会成为偶像,叙事也可能会变成神话,因此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形象之所以成为偶像是因为它构成了一个集体的生存之本,叙事之所以变成神话是因为原有的历史经历与其具体的生成环境相脱节,经过几代人的传诵,最后成为一个超越时间的故事。它们会存留多久,或者是否会被取代,完全取决于文化记忆是否有用,即它是否依然有助于维系相关集体原有的关系。在不断的回忆过程中,这段不同寻常的过去逐渐演变为“神话”;回忆它不是为了口和耳的愉悦,而是为了把当下与过去对接起来,借助过去照亮现在,因为它们能够提供所有成员都可以接受并珍视的标志、价值和准则。一段共同的记忆使人们同处在相同的经验空间当中,并且因此怀抱同样的期待。 文化记忆具有特定的载体、固定的形态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化记忆最为重要的内容包括涉及一个民族、国家等的创始神话和奠基史,它们对相关机构或群体的延续起到定型性和规范性的作用,因此,需要茹古涵今的人对其加以维护。这些人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有关过去的记忆现时化。很显然,文化记忆不可能与历史现实完全吻合,它并非自行生成,而是目标极为明确的记忆政策有的放矢的努力和干预的结果。文化记忆带有明确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一个社会以怎样的过去作为其存续的基础,又从中获取怎样的身份认同要素,实际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性质和它所追求的目标。 (摘编自金寿福《文化记忆:为了对接当下与过去》) 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沉淀千年的文化记忆深植于传统文化结构之中。文化记忆不仅是民族认同的基石,也是共同体认知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一书中写道:“欧洲有过希腊、罗马、教廷这几个大型的共同体,中东也有过伊斯兰的共同体,南亚有过印度共同体。但是,中国这个共同体,其延续之长久,而且一直有一个相当坚实的核心,在同一个地区继长增高,其内容却不断地改变,不断地调适;凡此,都是上述另外那几个共同体不能同日而语的。”文化记忆对于凝聚共同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学艺术在塑造文化记忆、激发共同体内部的情感共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改革开放后,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精神面貌、审美向度也在发生变迁,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也是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视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