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406410

9 木兰诗 同步课时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678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语文,初中,统编,学年,2025
  • cover
9木兰诗   花木兰的故事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记忆。为更好地理解木兰形象,班级拟将《木兰诗》改编成《巾帼英雄木兰》微电影,请你参与拍摄筹备工作。 练基础 【任务一:导演说戏】 1.拍摄之前,导演向演职人员说明微电影的故事情节和塑造的木兰形象,以确保情节连贯,形象鲜明。下面是筱熙做的笔记,请你根据诗歌将内容补充完整。 木兰诗 【任务二:细节设计】 2.在拍摄时,导演根据前期设计的小样进行拍摄,但发现下面三幅小样的顺序被打乱了。请你根据《木兰诗》的内容重新排序,并说明判断依据。 3.在拍戏时,有同学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简要分析。 【任务三:明晓意义】 4.《木兰诗》作为民歌被传颂千年,请结合诗歌并查阅资料,谈谈诗歌作者创作这首民歌的目的。 【任务四:宣传推广】 5. 微电影拍摄完成后,需要你制作一份微电影宣传海报。你觉得海报上需要凸显哪些元素 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练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木兰诗》第3~4段。 【乙】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①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良玉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本传》,有删改) 【丙】 明  妃 郭漱玉 竟抱琵琶塞外行,非关图画误倾城。 汉家议就②和戎策,差胜防边十万兵。 【注】①石砫(zhù):地名,在重庆。今作石柱。②就:成,成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2)朔气传金柝(  ) (3)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  ) (4)善骑射(  ) 7.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良 玉 夫 妇 首 击 败 之 追 入 贼 境 连 破 金 筑 等 七 寨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9.下列对《木兰诗》《明妃》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中不仅歌颂战争中的英雄,也用较多笔墨正面描写战争场面,暗含了诗人对待战争的复杂态度。 B.互文的特点是用简洁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是例证。 C.《明妃》第二句运用毛延寿丑化昭君,丹青误人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昭君出塞的同情与惋惜。 D.《明妃》第四句中“差”有“略微”或“甚”的意思,本诗中理解为“甚”更能体现昭君的历史功绩。 10.阅读完三位巾帼英雄的事迹,同学们围绕巾帼英雄的形象展开了讨论,请你发表意见,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杨杨:木兰代父从军,作为一个征战沙场的士卒,表现出英勇善战、坚毅果敢的形象特征。 筱熙:良玉①                   。 晓盈:昭君②                   。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木兰诗》第1~2段。 【乙】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 (选自《后汉书·班超传》) 【丙】 逢 入 京 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问女何所忆(    ) (2)愿为市鞍马(    ) (3)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 (4)凭君传语报平安(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2)超家贫,尝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 13.诗文语言凝练,需要仔细揣摩。请仿照示例,对【丙】诗中的加点词进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