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主备人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水的三态变化》 第5课 水的沸腾(总课时:2) 教材 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蒸发现象后,继续指导学生认识水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沸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三年级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水的温度会升高,水烧开后会翻腾,水烧开后能够听见声音等,但是缺乏对整个沸腾过程的科学认知。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知道水沸腾的基本特征:水加热到100℃会不停地翻腾起来,同时水会迅速而剧烈地变成水蒸气。 2.科学思维: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描述水沸腾时的现象。 3.探究实践: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符号(统计图表记录水沸腾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能基于证据分析水沸腾时的现象产生的条件。 4.态度责任: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发现和观点。 教学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水沸腾时的主要变化。 教学 难点 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中的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环 节 一 导入 (1)课件展示教材P12上方的烧开水图片。 (2)提问并思考:水在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该部分从生活中烧开水这一常见现象引入,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水烧开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充分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想法,教师应对学生的可能预测(在烧开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水量的多少、水由静止到翻滚、冒气泡等方面会发生变化)进行适时的梳理、筛选。) 环 节 二 烧开水 (1)讨论实验及记录方法 教师示范安装实验器材后再让各小组学生模仿组装,也可由教师在课前将实验器材安装好。 (2)小组成员分工:计时、观察水的变化、观察温度计的读数、记录等。 (3)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至把水烧开。注意:烧开水的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一定要注意安全操作,例如酒精灯的使用,不要触摸正在加热和已加热的烧杯,烧杯必须隔着石棉网加热等。 (4)分析现象和数据,思考现象与水温的关联 a.气泡是从烧杯内什么地方出现的?气泡是由什么变化出来的? b.水温变化过程中,温度和水的不同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c.水位最终上升还是下降了?怎么会这样? (5)初步建立沸腾的概念 将水加热到一定温度(通常是100℃),水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水会剧烈地翻腾起来,水迅速地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作沸腾。 (设计意图:本活动按如下程序组织:“讨论实验及记录方法→小组成员分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分析现象和数据,思考现象与水温的关联→初步建立沸腾的概念”。活动的重点是搜集、整理和分析实验记录。) 环 节 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环 节 四 巩固应用 描述水在烧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学反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