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答案:A 解析:材料一指出“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 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并非“排斥”,A 选项中“排斥”一词程度过重,表述错误。 2. 答案:A 解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只能 说明韵律对诗歌传播有帮助,但不能表明诗歌作品成为杰作“必须”运 用韵律,A选项“必须”说法过于绝对。 3. 答案:A 解析:“兼职诗人”现象体现的是诗人身份的多样性,与当代诗歌是否 被边缘化并无直接关联,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的观点。B 选 项诗歌刊物锐减,C 选项诗歌写作交流“圈子化”,D 选项学校课本内 当代诗歌很少、教授对当代诗歌了解不多,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代诗 歌被边缘化的现状。 4. 答案:①引用论证:引用朱光潜“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和艾青 “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么 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的观点,论证诗歌节奏和形式的重要性。②举例 论证:以“第三代诗”反传统导致诗歌形式混乱为例,说明当代诗歌在 形式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解析:材料二引用名人观点来支持论点,属于引用论证;通过“第三代 诗”的具体事例进行论证,是举例论证。 5. 答案:①社会与文化层面:现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变化,诗 歌写作个人化,公共性诗歌成规消失,导致诗歌韵律规则难以形成。② 诗歌创作观念层面:当代诗人受国外诗歌影响,追求诗歌对生命深层世 界的呈现,反抗公共规则,不愿遵循韵律规则。③诗歌创作趋势层面: 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加剧诗歌形式混乱,使纯美流畅、 注重韵律的诗歌减少。 解析:结合两则材料,从社会文化、创作观念、创作趋势等方面分析当 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 (二)现代文阅读 II 6. 答案:D 解析:A选项,文章是按“真想北平”“真爱北平”“北平真好”的顺 序展开;B选项,作者说不出来是因为对北平的爱深沉而复杂,难以用 言语表达,并非因北平大、自己知之甚少;C选项,提及母亲是为了类 比自己对北平的爱,并非强调对母亲的思念。 7. 答案:A 解析:“音乐”“图画”能引起“爱”,运用的是比喻手法,将对北平 的爱比作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并非拟人。 8. 答案:①热爱自然: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认为北平能让人 更接近自然,体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②安贫乐道:身为贫寒之人,却 能在北平享受清福,满足于简单的生活,展现出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③善于观察:细致描绘北平的花、菜、果子以及雨后的景象,说明他善 于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解析:从老舍对北平事物的描写和情感表达中概括其形象特点。 9. 答案:①内容上,描绘北平花、菜、果子等,展现北平物产丰富、 贴近自然的特点,表达对北平的热爱与思念。②结构上,呼应前文对北 平的描述,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③情感上,“真想念北平呀” 直抒胸臆,强化了对北平的思念之情,引发读者共鸣。 解析:从内容、结构、情感三个方面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答案: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解析:“愈自知读书”主谓宾完整,应断开;“日记数千百言”表意完 整,说明韩愈每天读书的数量;“比长”表示等到长大,时间发生变化, 应断开;“尽能通六经百家学”表明韩愈长大后的学识成就。 11. 答案:D 解析:材料二中“于是”指在这时;《赤壁赋》中“于是饮酒乐甚”的 “于是”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二者意思不同,D 选项错误。 12. 答案:D 解析:裴度、崔群说情后,皇上最终“乃贬潮州刺史”,说明说情有果, D选项“说情未果”表述错误。 13. 答案:(1)他和他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